□杨蕙熔
让与不让 凸显矛盾交锋
4月14日,兰州一辆公交车上,年逾七旬的老大爷执意要求坐在驾驶员后方的女乘客给他让座,遭拒之后便坐在了女乘客的腿上,争执之下,还对女乘客频频挥手动粗。此事一出,引发广泛热议。
家住安宁的李博表示,他每天都会乘坐15路公交车,遇到老年人去五泉山早市采购,让座已是常态。他认为,遇到老弱病残,主动让座无可厚非。强迫让座,则是善心被道德绑架了。
“身为老人,倚老卖老的行为不可取。”67岁的兰州市民李建国表示。
公交车上频频发生的强制“让座”事件,仅仅折射出了某些社会关系紧张的冰山一角。
“人行横道没有交通信号灯,行人见缝插针抢行,即便是宽阔的路段,也要堵十几分钟。”家住城关区盐场路绿莹花园的曾玉,每天早晨开车都要经过盐场路绕至北滨河路西行,想起礼让斑马线的经历,不免有些愤慨。
其实,仔细观察,文明礼让缺乏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譬如甩鞭大爷、舞动大妈、秦腔票友、滑板少年和踢毽达人都可能成为争抢大戏的主角。
家住安宁区培黎广场天合溪园的周新宇告诉记者,每天叫醒他的不是设定的闹钟,而是晨练甩鞭的大爷,为此他曾多次与锻炼大爷交涉,但鞭声依旧。
除此之外,两车抢行造成事故、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强行占座引发纠纷等新闻,使“让与不让”与“扶与不扶”划为道德冷漠的社会难题。
让与不让 折射矛盾成因
公共场所,文明礼让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事实上,公共场所频发的“让与不让”纷争,凸显的却是城市精神文明与道德缺失的交锋。
“不太愿意去让座,遇到堵车路段,站着真的很辛苦。”家住团结新村的顾莉莉每天需乘坐102路公交车横穿半个城市去上班。顾莉莉坦言,当下城市人情寡淡,很难保证“让”的善行会得到尊重与回报,为了避免麻烦,通常她乘公立车时会选择尽量坐在最后排。
大学生娄乐告诉记者,面对残、孕和怀抱小孩者,肯定是要让座的。礼让不仅仅是一份爱心,更应该成为生活中做人做事的准则,这样也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从事社会工作教学的大学讲师赵茜认为,无论是乘坐公交车还是过斑马线,或者是公共场所办理业务,文明礼让都与个人的行为自制有关。“让”体现的是个人素质,传承的却是民族美德,应该坚持做下去。
赵茜表示,即使当下真的存在“厌让憎让”情绪,也不应将“让与不让”的双方对立起来,道德绑架与道德缺失都不应是主流价值观,社会关系的调整在于人人平等下的利益让度,“英雄含泪”与“按闹分配”的做法皆不可取。
让与不让 内含破解之路
据报道,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步行街每天都会有大妈们来跳广场舞,但大妈们在跳舞时并没有伴奏音乐从音箱中飘出打扰到周边上班、居住的市民,原因是每位大妈都配带了蓝牙耳机和接收器。
面对文明礼让问题,重庆市江北区广场舞大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思考。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戈银庆教授表示,近期公交车发生的强制“让座”闹剧,虽有倚老卖老的道德绑架,但更多折射出老百姓在公共场所规则意识的缺乏。事件发生,不应仅停留在道德层面去看待,在于解决社会诚信的建立。
戈银庆教授认为,道德规范从属于社会诚信,个人道德汇聚形成社会公德,社会公德依赖社会诚信维系,而社会诚信最关键的落脚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
对于公共场所“让”的问题是否可以纳入法律规范,甘肃法成律师事务所律师何媛表示,公共场所的很多资源属于先到先得的公共资源,法律不会对此类公共资源的归属进行规范,公交车上是否让座,完全出于个人的道德判断。“礼”与“法”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即便使用法律规范,也需要各方“以礼相待”。
近日,兰州公交车上发生的一起“让座”闹剧,再次将城市文明礼让精神的缺失放大。倚老卖老的道德绑架和个人道德冷漠,两者之间的交锋,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新闻推荐
□王小刚担担面之于陇西人恰如牛肉面之于兰州人,都算标配,其作用殊途同归。漂泊在外的游子归家,头一件事,便是大清早...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