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潇旋程珊珊
说起秦腔,作为西北地区的人都不会觉得陌生,它又称梆子腔,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它是西北地区戏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它以方言为基础,同时,也融入了我国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曲的语言,共同形成了高亢激昂、语音生硬、语气硬朗结实的语调声腔风格。在源远流长的秦腔史上,金城兰州历来是秦腔传播的重要节点,对其秦腔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全国建成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的秦腔博物馆,通过倾听吼出来的声音,感受秦腔文化的艺术内涵。
现代科技抒写兰州秦腔的时代篇章
记者走进秦腔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便是展厅正中央巨大电子屏幕里正在播放的三维影像动画。据了解,这个时长9分多钟的动画,共分为大秦之声、先民之情、义军之魂、花雅之争、古调独弹、百花齐放等6个部分,用现代技术详细解释了秦腔在其几千年流传历史中的各个重要节点。据讲解员介绍,秦腔博物馆于2010年1月26日正式开馆,展厅面积达2000平方米,是一个地方戏曲专业的博物馆。馆区由序厅、演员篇、班社篇、音乐篇、剧目篇、舞美篇和观演篇等七个展厅组成。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穿过走廊,来到音乐厅,看到一组秦腔表演中乐器伴奏塑胶雕像,雕像栩栩如生,形态各异,而旁边的展柜里陈列着秦腔表演中使用的各种各样的乐器,而值得一提的是,游客只要用手触摸一旁电子屏上的任何一位乐器伴奏者,系统就会自动播放这种乐器的声音。
随后,记者来到观演厅,在展厅舞台上的大屏幕里,正在播映利用幻影成像技术制作的秦腔片段,而台下的观众、座椅等都是老戏园子的场景复制,有叫好的、有拍手的、有聊天的……一群戏迷蜡像惟妙惟肖,形态各异,让游客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百年前的戏园里。
而在秦腔博物馆的展厅和走廊里挂满了秦腔脸谱,据讲解员介绍,这里展示的脸谱主要是由清代艺人所画的10幅脸谱以及兰州民间班社(苦水苗家班)存留的17幅苗家班脸谱,因其完整的保存、完好的状态而赋予了较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秦腔艺术、民俗风情的珍贵资料。除脸谱之外,馆内所藏的秦腔演出节目单、戏票、戏服等藏品,都印证了秦腔在兰州悠久而灿烂的发展历史。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徐静雯通讯员杨璐)4月26日晚8时许兰州市出现今年以来第一轮暴雨,造成城区及周边交通枢纽等多...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