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薛巍敏
近日,哈罗单车发公告称,自今年4月29日开始,将在兰州施行新的计费规则,从原价每30分钟1元调整为每30分钟1.5元。这也是继全国多地各大共享单车涨价以来,兰州地区主要共享单车品牌的首次调价。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即便此次哈罗单车调价涨幅达到50%,但许多人对此并不“感冒”,曾经风光无限的共享单车似乎正在慢慢远离大众的视野。繁华褪去之后,共享单车又该何去何从?
风光无限的曾经
2017年3月,ofo共享单车“小黄”进驻兰州,作为第一个入驻兰州的共享单车品牌,由于其宣称的“一种低碳绿色的出行方式”,一时间吸引来兰州各路媒体的关注。随后的短短两个月内共享单车在兰州就迅速升温,除了小黄车,还有一种小绿车——酷骑单车,前者首批投放了10万辆,后者则声称要在一周内投放上万辆。而共享单车真正火遍兰州的大街小巷离不开大学校园的推广。
“当时我还在上大四,好像一夜之间学校周边就多出了许多黄色的自行车,许多同学都对它们充满好奇。”曾经在西北师范大学读书的韩静向记者回忆起“小黄车”刚来到身边时自己第一时间申请了免租金骑行。
“那时候大学生只要在小黄车App实名认证的界面上传学生证照片,就可以免除99元押金,而且还有各种优惠活动,骑车一个月下来也用不了几块钱,极大地方便了自己的生活。”在韩静看来,那时候就是和共享单车的“蜜月期”。
通过多种优惠手段,“小黄车”所属的ofo很快就在兰州的校园里风靡,好多学生还兼职打工给ofo做推广,“当时还有很多同学觉得共享单车的确好用,免费给周围的同学朋友推荐。”
伴随着气温的上升,骑单车的人数逐步增加,共享单车很快凭借其便利性击败了兰州市原有桩公共自行车,风靡大街小巷。
随后摩拜单车、哈罗单车、青桔单车等各大共享单车品牌纷纷涌入兰州,各种颜色的单车在兰州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在兰州的共享单车数量超过29万辆,作为一座常住人口只有300多万的城市,几乎每10个人就有一辆共享单车在身边,各共享单车投放数量已远远超出实际的需求量。
迅速衰落的窘境
谁能想到,风头正劲的共享单车会在短短一年,甚至半年后在兰州迅速衰落,曾经一车难求的抢手货成为了落满灰尘的“铁垃圾”。
这场喧嚣之后第一个倒下的正是开始和ofo抢夺兰州市场的酷骑单车。
“办理了酷骑单车的会员,刚开始车子还很多,可是到了2017年8月份他们的车子就越来越少,即便看到了大都是有毛病的车子,根本骑不了。”在证券公司上班的王珏发现这一现象后赶紧将自己在酷奇的押金退了出来,而更多给酷奇交了押金的消费者则没有那么幸运。
据媒体报道,2017年9月底,酷骑公司在兰州的办公地人去楼空,而在此之后的消费者几乎都没能退回自己的押金,得到的只是400元无车可骑的酷骑单车抵用券。
而其他几家共享单车企业在兰州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出现在市面上,随之带来的问题也困扰着市民和经营者。
从2018年开始,兰州许多民众都反映随意停放和无人管理的共享单车给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
民进兰州市委员会去年调研发现,兰州市共享单车主要存在四个问题,首先是乱停乱放,上班族早晨骑来共享单车,晚上骑走,呈“潮汐”现象。二是法律制约相对滞后,共享单车存在管理难度较大,对于经营单位约束性明显不足的问题。三是在未成年人骑行的监管和安全义务保障方面,由于车锁的技术性缺陷,导致未成年人骑行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四是由共享单车押金引发的风险。
一方面民众怨声四起,而另一方面企业是举步维艰。一位已经从ofo单车兰州分公司离职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ofo单车前期在兰州市场投入巨大,但接受率仍不及许多一二线城市,特别是损坏率太高了,新补的车子赶不上损毁丢失的,“进入兰州公司以后我才知道车子的损毁率和私藏率高得惊人。”(转7版)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记者马如娟)一季度,兰州市经济总体运行平稳,招商引资步伐加快,共执行招商引资项目618个,完成到位资金217.71亿元,...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