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星桥(1895年—1960年),号百忍居士。清光绪二十年出生于省城兰州官升巷(今城关区大众巷)一户贫苦家庭。为了谋生,清宣统二年(1910年),15岁的张星桥跟随亲友远赴西安拜师,学习在不同材质上的刻字技艺。1916年,出师返回兰州。1918年,张星桥在鼓楼南(今陇西路)北口东南角购置一间铺面,开设刻字铺,以刻制图章,兼刻木匾、制作软匾为生。图章以衙署印信、市民名章居多,联匾多为省城及周边地区的商号、寺庙、道观、祠堂所刻。从1919年开始,五泉山人刘尔炘,以工代赈,重修五泉山,张星桥与多名雕刻工匠共同参与五泉山各亭台楼阁、寺庙道观联匾的雕刻。由于雕刻手艺精湛,时人称其为“刻字张”。
张星桥喜欢做地方公益事业,兰州府城隍出巡时,被推为城隍爷的顶马,他披甲戴盔,骑白马,威风凛凛,在仪仗队前行,引得众人瞩目。
由于张星桥刻字铺位于鼓楼、隍庙及侯府宅(今张掖路通渭路南口至隍庙段)的繁华地段,人气旺盛,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元宵节,北平射虎社谜家、武昌涂竹居选中他的刻字铺,悬挂纱灯,张挂自制北派灯谜谜条,吸引市民云集铺前猜射。涂竹居的灯谜,谜面典雅,谜味浓郁,加之书法精到,所钤自刻印章别具风格,小小谜条不啻为一件微型书法作品,因此他的灯谜从内在到形势均具一种艺术魅力。被兰州谜家王静庵、刘子荫、赵浚、马啸天等所吸引,通过猜射,结识涂竹居,同为门下士,后来结成水晶谜社,为兰州乃至甘肃的灯谜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其中的中介是张星桥。而且王静庵、刘子荫皆以书法驰名;赵浚以诗词歌赋见长,后为兰州大学教授;马啸天自学成才,后痴迷灯谜,成就甚高。这些谜家、书家、诗人,与张星桥熟识,想必多有交流,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反过来促进自己书法、篆刻的水准。
刻字艺术的好坏,除本人文化素养的高低之外,还离不开书法功底,张星桥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张星桥在治印之余,更加醉心于翰墨,日日观碑读帖。经过多年的临池挥毫,篆、隶、行、楷,诸书体皆擅长,其书法苍劲朴茂,古拙健雅。
当时,鼓楼南除张星桥刻字铺外,尚有“单刻字”(单厚庵)刻字铺和郭姓刻字铺。而张星桥独出心裁,在省城刻字铺率先举办元宵节谜会,增强了他的刻字铺知名度,生意就好了几分。后来,骆石华踵其后,也在自己的刻字铺,邀请谜家,多次举办元宵节谜会,对其生意及学养助力很大。
为了扩展生意,张星桥还请省城书家裴建准、贵薰书家等撰书联匾,然后镌刻,很受顾主欢迎。20世纪50年代初,省城商号仍有他们的联匾。
张星桥自幼就显现出天资聪慧,早在陕西西安拜师学艺时,便将治印的篆法、章法、刀法熟记于心,深受师傅的器重。通过大量的临摹和坚持不懈地钻研,张星桥的篆刻技艺日渐成熟,同时小楷书法也在此期间打下了深厚的功底。
张星桥在鼓楼南开设刻字铺后,继续心揣手摹,积蓄学养,采撷皖浙各家之精蕴,根植于传统,集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他将传统刀法中的里还刀、升箩底、肉里混、铲平字等各种刀法应用娴熟。所刻的印章应规入矩、精纯圆熟,形成了清俊典雅、苍润秀逸、朴素大方的篆刻艺术特色,深受社会名流、艺苑贤达的赞许,也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欢迎。
张星桥治印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如不满意便会磨平重刻,直到自己完全满意才交付顾客。印章的材料大多数顾客以牛角、实木为主,少数文人墨客、商贾、仕宦人士便会选用象牙或金银铜等材质,以显示身份。书画家则多用寿山石、青田石、炭根,也有用田黄石、鸡血石等高级石料者。无论什么材质,在张星桥手里,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足见其功力之深厚。而所刻木匾,从运刀、镌刻的凹槽深度、宽窄,笔画中的一点一捺,都非常讲究。字体圆润流畅,不失原作之真实风貌,笔墨韵味在木板上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张新桥从15岁开始学艺,到1960年65岁谢世,一生从艺50载,刻制的图章和牌匾不计其数,但因时代所限,未能留下实物和图片资料。20世纪90年代,其后人在整理家中旧物时,无意间发现在自制的一把木凳的凳面背后刻有文字,仔细查看,竟然是由张星桥曾经刻制的木匾制成的,这块匾镌刻的是楷书《听箴》,残存“声音入耳”“神飞万叶”等语,虽已残缺,但从雕刻的字里行间,仍能感受到当年他那圆润流畅的刀功和扎实的书法功底。
斯人已去,虽未给后世留下更多的雕刻佳作,但从点滴的历史文献资料和世人的记忆里,仍能窥探到张星桥一生笃实恪勤、虚怀若谷的治学精神和大观坦然、乐善好施的人生境界,为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张星桥的长子张维汉,自小从父学习刻章、雕字,及长继承父业,经营张星桥刻字铺。1956年公私合营,刻字铺并入刻字合作社,1956年,迁往西固区,成立西固区刻字社,并担任社长,为新兴工业区服务。次子张维城,兰州志果中学毕业,于1955年考入西北艺术学院(西安美院前身)美术系,在西安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河南洛阳市《洛阳日报》社任美术编辑。经过多年努力,他在花鸟画方面自成一家,曾任洛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洛阳市文联副主席、洛阳画院第一任院长。上世纪90年代,中原地区打拼多年,又回到他生活、学习的鼓楼南左近的兰州隍庙举办画展,向故乡汇报,观众甚多。他的感触也甚多,他是在父亲书法篆刻的影响下,报考美术系,走向了专业画家的道路。
张星桥的长孙张永志,受祖、父影响,自幼临池挥毫,成年后继承他们的事业,从事刻字、雕字,技艺日高。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名胜古迹祠堂庙宇以及一些企业兴起悬挂联匾的风气,促使镌刻联匾业兴起。张永志趁此东风,传承家学,博采百家,镌刻技艺自成风格,业务兴盛。张永志的父亲张维汉1987年退休后,发挥余热,成立了兰州市西固金城刻字门市部。1993年,张永志接管继续经营。随着市场经济管理的需要,2017年更名为兰州古金城刻字印章有限公司。张永志在传统木雕、刻字艺术的道路上操刀恢恢不辍、砥砺精进,成绩斐然,2019年申报非遗成功,并成立古金城木刻传习所,服务民众。张永志的独子张腾自2012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美术系后,跟随父亲学习家传木刻技艺,如今已独当一面了。可谓一门四代,传承有序,这是很少见的。
□邓明杨佳祺文/图
新闻推荐
下个周日,2019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将鸣枪开跑。为确保赛事安全顺利举行,5月26日,“兰马”组委会发布有关交警部门将对相关道路...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