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华静文/图
刘墉1949年生于中国台湾,国际知名画家、作家、演讲家。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客座教授。现任专业作家、画家。出版文学艺术著作一百余种,被译为英、韩、越、泰等国文字,代表作有《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点一盏心灯》等。在世界各地举行画展三十余次,热心公益,在大陆捐建希望小学四十所。
近日,艺术家刘墉做客《金城讲堂》活动,为广大市民带来了一场《我在困顿中对文学和艺术的感悟》精彩的演讲,讲台上的刘墉鹤发童颜、谈笑风生,他诙谐而犀利的语言,让观众们在领悟他的美学与文学的同时,感受他对生命乐观豁达的态度。
活动结束后,刘墉欣然接受了本报的专访。记者发现,在刘墉众多美术作品中,姜花是出现较多的题材。“我对姜花有特殊的情结,那是我童年重要的记忆。你看这些花朵,不管是完整的,还是残破的,你会发觉它都是美的。当我们细细观察的时候,才会得到这种美的震撼。那些微微卷曲的花瓣和叶子,当我在画它的时候,我会想象那些花瓣就是灵巧的手指,它们或舒展、或卷曲,呈现出不同的美态。所以我很反对画国画的时候套公式。虽然这些公式能很快上手,但是真正的大师们不会这么画的。我觉得还是应该从观察开始,让你自己成为那朵花、那片叶。所以我认为观察东西要细,体物要有情,当你对它很有情感,然后以情入悟,你变成了它,最后物我两忘,到了这个阶段你要怎么样发挥都行,因为那幅画里面自然就会有你所想表达的精神。”刘墉趣谈:“我在作画的时候经常有一种艺术的通感,画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二维空间,在画的时候,你能听到鸟语、闻到花香,甚至能翩翩起舞……所以我常常说,画画要画在别人见不到的地方,才能够给人说不出来的美好感觉。”作画时的刘墉就像一只任意驰骋的鸟,自由而洒脱。
谈起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有影响的著作,刘墉说:“德国的尼采的《苏鲁支语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我的影响很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很有启迪,前面的路无论有多么的困难和艰险,你还是要向前走去,这就是人生。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第二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你人到中年,已经到达了人生的某个高度时,你要敢于超越自己,不要停留在‘舒适区’,那么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就是一种放空的境界、一种婴儿的境界,就是无争的境界。尼采的《苏鲁支语录》也有相似的描述,认为人是从骆驼成为狮子,再由狮子成为婴儿。我把这两本书体悟到的精髓后来写成了《超越自己肯定自己创造自己》。”
刘墉还介绍了自己的另外一部著作《创造超越的人生》。“今天的年轻人,可能因为得到太多呵护,却少有付出的机会,而造成迷失,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生命有什么价值;也可能由于师长逼得太紧,失去了‘与生俱来的动力’,就算逼进好学校,以后没人逼,也容易松懈。更可怕的是,由于内心空虚,使许多年轻人早早便有遁世、厌世的想法。”刘墉强调,“《创造超越的人生》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写,因为它是我从小到大在内心挣扎的结果,那些‘人生理念’既然能带领我度过许多困难的岁月,且激励我直到今天,也应该能帮助其他年轻朋友,面对困惑的人生。我必须强调,我很平凡,有一切平凡人的弱点,所以这本书不是圣贤书,更不是典范,而是一个平凡人提供给其他平凡人的参考。正因为我平凡,所以能从平凡的角度看平凡人的世界,并且把我试图‘超越平凡’的想法提出来。每个人都是平凡与平等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都由这个‘平’的立足点,努力超越自己,每个人除了有上天赐予的灵魂,还有一个后天自己创造的灵魂,那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和宇宙观’。它仿佛北极星,总给航海者定位;它在我们最困惑、无法决定的时候,给我们当头棒喝:‘这是你的人生观,是你处世的原则,你还犹豫什么?’所以我想对年轻朋友说,不要认为你小,其实从我的例子可以知道,小时候读到的一本书、听到的几句话,如果你好好思想,可能成为支撑你一辈子,甚至到老都呼唤你\‘站起来,再出发!’的力量。”
说起写作,记者问他有没有熟悉的西部作家。他不假思索地说:“其实我是一个隐士,我就是比较喜欢一个人待着,平时几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过去几十年,我是每年都会到大陆四处做乡野考察,或者去贫困地区帮助当地的孩子们,跟作家确实没有多少来往。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讲,我很满意自己的‘边缘’,因为如果我不‘边缘’,我就没有办法去酝酿我这些思想,所以我的作品是‘跳出来的’,有自己的特质的。不过我虽然不怎么跟作家交流,但是我很注意大陆作家的作品,比如贾平凹和莫言的就看过很多,西部的作家跟我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也是。读他们的作品让我能感受到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除了文学与美术,刘墉还是一个教育家。而谈起教育,刘墉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的父亲:“小时候,我经常陪父亲去钓鱼,记得有一回我父亲把鱼竿交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看,让我拿着鱼竿的那一瞬间,简直要被水里的小鱼拉进河里。我问父亲怎么一条小小的鱼会有这么大的力量?父亲说,因为它在用生命去抗争……长大后,我觉得人就像那条小鱼,人生也常常在为生命挣扎。”谈起父亲,即使到了古稀之年的刘墉眼神依然眷恋如孩童。“父亲的教育方式跟很多人不同。记得他曾买过一把非常漂亮的雨伞,那雨伞的把子是玳瑁做的,闪闪发亮。可是孩童时期的我很调皮,拿这个伞把去勾树上的果子,结果伞把断了,我非常紧张,但是父亲没有怪罪我,而是先问我有没有受伤,这对我的震撼很大。”刘墉说:“我小时候是个顽皮的孩子,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但是父亲对我的包容让我记在心里一辈子。所以我在最近做一个教育音频课程时讲到,让孩子成长,绝对不是直接地责骂和处罚,而是你明明应该要处罚他,但是却宽恕了。当家长不停地强调这里不对、那里不对的时候,等于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对生活中很多有趣的事失去的兴趣,变得畏手畏脚,丧失了创造力。”
访谈到了尾声,刘墉朗诵了自己的作品《道情小唱》,记者问他这首诗是不是跟甘肃的陇东道情有无关系。他说这是他第一次听说。“我很感兴趣,一定是非常有古韵的传统艺术,我回去一定要查一查,了解一下。”他说,“虽然我没听过陇东道情,但是我听说过扬州道情,说着就吟诵起来,‘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看得出,年过七旬的刘墉依然如孩童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热爱,他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从骆驼到婴儿的成长历程。
新闻推荐
2008年,省农科院林果花卉所34岁的李红旭成为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21个综合试验站站长中最年轻的一员,担任兰州综合试验站站长...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