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文/图
见过马如龙的字,就一定会被其浓浓的古意和淋漓的韵味所吸引;如果见过马如龙其人,就会被他的艺术情怀所打动。因为,书法几乎成了他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马如龙祖籍淮北凤阳,曾迁移甯州,至清落籍秦邑天嘉古城,后迁址石桥镇汉阳。
“隋设汉阳郡,乃神奇而古老之地,北枕西牛卧月,南映雷峰夕照,居西汉水之北,阡陌广阔,瓜果飘香,有今世桃花源的美丽。”马如龙的言谈就如同笔下的作品一般流露着淡淡的雅致:“我生于斯长于斯,以耕读浸淫童年。父亲上过私塾,读过旧制师范,文化底蕴深厚,书法功力非凡,因其影响使我从小就爱上了书法,一发而不可止。”
从小学开始,马如龙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当时没有字帖,父亲就写好影格子让他来摹,后来把《九成宫醴泉铭》、《勤礼碑》、《草书千字文》、《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写成字帖教他反复临习。没有纸就把旧作业本拿出来练,日积年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那时,村上办墙报,父亲都让我来写写画画,心扉神驰,甚是惬意,对书法充满了憧憬,可谓‘少年心事当拏云’。”一句话里便听得出,马如龙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也甚是怀念。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工作后,马如龙更是痴迷书艺,将学习的重心放在了二王系列行草书上,着力强调用笔的使转,使笔势转折而连绵,线条流动而极具韵致,突出俊逸流美、婉约妍媚的特点。
“新世纪以来,转益多师,拜翟万益先生为师,经常利用节假日和出差兰州的机会,见缝插针的求学苦练,并屡屡得其耳提面命。”马如龙告诉记者:“此后,便一直得其关心指导,上下求索,不断钻研,始得入门,渐觉有法。2008年,我还赴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刘文华导师工作室学习两年,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对书法的认识。同时,我借此良机抓紧了商周秦篆及汉隶的学习,学会了以篆隶笔法重写二王,书艺大进,并在全国第三届扇面展中获奖。这使我更加增强了创作、学习的信心。”
后来,马如龙又赴河南参加中国书协西部新秀研修班学习,开始主攻汉隶、金文和草书,取法多元,五体兼容,营造出鲜明的个性风格。最近,又参加了全国基层书法骨干培训班,启迪匪浅,七窍生明,参悟愈深。
“感悟书法只可意会,难于言表,常常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回忆起自己的书法人生,马如龙感慨地说:“从‘仿真’到‘再现’,再从‘移情’到‘悟化”,再从\‘生发’到\‘创新’,可谓是循环往复,曲径通幽的三种境界。”
“‘仿真’‘再现’可谓第一境界,是打基础,练内功的基础平台。”他说:“一个好的书家要想在书法艺术上有所作为,最笨的办法也是最聪明的办法,就是终身临帖。就像武术家每天都要练功一样,一式一招,招招都得过硬。我把秦小篆、金文作为打基础练内功的法理基础,经常坚持临摹,舍弃自我,践行法理,积微见著,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他认为:“书法之难唯书家一生精力也难得其堂奧,所谓书法只到唐代的说法虽有偏颇,却也有一定道理。从近世大量出土的秦楚吴汉简牍,楼兰文书残纸,魏、唐墓志及唐前诸名家经典,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色彩斑斓的书法史。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书法资源优势逐渐靠近古法真相,秦汉魏晋是书法高峰。”
“‘移情’‘悟化’可谓第二境界。”马如龙表示,美是生发于心灵与躯体的结合,通过“移情悟化”,可以使自己置身于古人情境之中,让灵魂与跨越千年的金文、秦楚汉简牍、魏晋唐人对话,进而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与古人相融,以古人的心态、情感、境界来“悟化”自己的才情。
以此来创作便暗合了古人的心态、情感、境界的“心摹仿”,形成一个由“移情”到“心摹仿”,再由“心摹仿”到“手法”的“同构”关系,使自己的创作才能较好地显现古人的艺术境界和形式美。在研习古法中移情古人,在古人的情境中悟化体味力的美感。
他认为,“生发”“创新”可谓第三境界,是书家艺术生涯的高级阶段,与第二境界呈交织状态。在书艺暂进的第二境界,也会有若明若暗,星星点点的闪烁现象。书法学习中要实现“生发”,有两条线路可供选择。
其一,劲力迅捷、轻松弹跳、处处见锋、杀纸有力的古法。其用笔最大的特征,点画有质感、温润如玉、绵韧若藤。
其二,万毫齐力的绞转笔法。其用笔涩进涩入、杀纸慢拖为特征,点画质感,厚实凝重。以上两条路子各自成法,互为体用,都拥有对古法的诠释,悟化生发一理便能卓然成家。两条路线到此会合,其后功夫则需不断参会学问,修身养性,悟而能化,化而再悟,悟化能够生发灵机的境界,即可有望登及峰巅。
于是,马如龙在不断的“仿真”“再现”和“移情”“悟化”的积累过程中,把书内功夫与书外功夫紧密结合,把涵养才情与挥毫激发有机结合,把思古幽情与时代激情结合,终得厚积薄发。同时,他还在瞬息万变的情态氛围中不断寻找和把握最佳情境状态,生发激情,激发才情,始获才情济济。
“‘中和’是艺术的至美,也是做人的至美。”马如龙由衷地说:“搞不懂道德修养与艺术修养之间的关系,在书法的学习上就不能沉下心来,窥破名利炫耀之心。要在艺术上取得成就,就一定要在道德修养、道德品格上有所突破。真正好的艺术不是天上掉下来,完全是自身心情中出来的,真正的艺术是心情最干净的时候出来的。”
“只在形式和工具上下功夫,可以说是缘木求鱼。”他说:“正是有了散淡超然的文人情怀和忠厚豁达的人格修养,再加上几十年来的深厚积淀,注重作品淡雅醇厚、灵性隽永,骨格清劲秀雅、风神妍丽,仿佛春风吹拂着的鲜花小草,或是平静的一泓清水,让人心旷神怡。”
“一幅成功的作品,必须既能远观又可近看。”马如龙认为:“远观是从章法上着眼,观大效果;近看是从笔法、字法上用力,经得起把玩。可远观则神,可近看则妙。”
他说:“在三个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笔法。因为线条是书法构成的基本语言,一幅作品的好坏很大成分取决于线条的质量,宋代米芾曾说‘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故在用笔上时而以笔势的延锋承上引下,时而以急速的回锋以含其气,意气相聚、神不外散,线条粗而不重、细不为轻,劲健而有活力,极具张力、韧力、渗透力并富有立体感。”马如龙告诉记者:“结字上,做到字转折衔接准确、布局匀落,字字着实,气脉贯通,揖让相映。造型既合乎平衡对称,各部分对比照应,又有长短、大小、阔狭、疏密、横直等种种富有新意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
他说:“就章法而言,打破一般的平正、方整以及纵有行、竖有列等等布白方法,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上下参差,左右错落,大小相间,以险取胜。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布白巧妙,通篇给人一种游龙出水,云烟飘动的感觉。”
的确,真正的书法艺术家必须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源于对生活的真情厚爱,出于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只有体悟了中国的文化精神,才能陶冶出生命的浩然之气,才会创作出脱俗的书法佳品。
“为此,我不断地努力学习《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经典,饱怀对生活之至爱,不断学习创作诗词数百首,散文随笔以抒胸中正气。”马如龙感慨地说:“如《寄怀》:两岸雪山顶天立,一江碧水割地流;临台望断天涯路,穷途始从足下走。平日诗词创作以古风为主,不斤斤计较于平仄之小韵味,追求风神之旷达,尽情抒发个人博大的胸襟。”
就这样,马如龙始终怀着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眷眷深情和深深厚爱,始终坚持一种内在的和谐,注重的便是不断探求对艺术的深刻感悟。因为,他坚信这才是贯穿整个书法艺术创作之灵魂。
“书法艺术要进一步弘扬汉字文化的艺术精髓,展现风格独特的艺术魅力。”他认为:“于不经意间呈献给世人的那份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专注、关爱与情怀,便会随着悠悠墨韵,境致通神,愈久弥香。近作《书怀》:临池濡沫任涂抹,无端张弛奈何枝?秋风干冽冰霜骨,春雨润泽夏云奇。喜怒哀乐皆赋性,真草篆隶列驷骑。颠倒黑白不须辩,对酒长歌奔万骐。再一次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无限追求,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坚定信念,以最干净的心情喷发出艺术来。”
■人物简介
马如龙,笔名秦人,号放鹤青主,竹明轩,明斋。1962年生于礼县石桥汉阳,祖籍淮北凤阳。研究生学历,获书法国家考级最高级。现供职陇南市自然资源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四届甘肃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评委库首批评委,第一届陇南市书协副主席。书法作品六次入展中书协举办的展览,并获全国第三届扇面展“二等奖”,多次入展省书协举办的展览,并获首届甘肃省书法展“二等奖”;其作品被张芝艺术馆、张海艺术馆、雅安市博物馆等多家艺术馆收藏。
新闻推荐
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成果转化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甘肃)兰州赛区工作推进会召开
【本报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孙理)8月7日,兰州市召开了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甘肃)兰州赛区工作推进会,主要目的是对挑战赛...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