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周在贵州扶贫考察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耿睿通讯员张宏发
9月25日上午,“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教授受到表彰。
草,灵性之物,只有融入到它的生命里,与它相濡以沫,才能听见它的声音,读懂它的语言,看到它春萌秋萎、枯荣过后的美丽与生机。那是人心与草魂交融的默契与信任,而这样的“默契与信任”,只属于爱草、敬草、懂草的人。任继周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与草结缘的科学家。
少年立志在草原
1924年10月,任继周出生于山东临城县。1943年,国难当头,当很多青少年满怀科技救国梦想的时候,而任继周却选择了畜牧兽医专业。任继周考上的是中央大学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入学面试时,院长冯泽芳(新中国建国后第一批院士)问他:“你成绩还不错,为什么要考畜牧兽医系?”任继周回答:“是为了改善中国人的营养结构。”冯院长以半调侃、半欣赏地口吻说:“口气不小呀!”
1948年大学毕业,经老师王栋教授推荐,兽医学家盛彤笙院士邀请,任继周受聘于兰州国立兽医学院。考虑到工作的专业性,学校安排他留校深造两年,跟随王栋教授进修牧草学。一俟进修期满,便奔赴西北。
心向西北扎根高原
1950年5月,进修期满的任继周告别母校,偕妻子李慧敏从南京出发了。先到西安,再转道兰州。一路上颠颠簸簸,走走停停,从西安到兰州七百公里的路程,整整用了二十一天。几多周折,好不容易才到了兰州兽医学院,艰苦的环境,简陋的条件,不仅没让任继周灰心,相反,一想到大西北丰富的草原资源他就兴奋不已。
他先后在国立兽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等单位,从事草业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这样的经历,让他对中国西部草原的情况逐渐熟悉,他的草原类型学术理论基础也由此奠定。
有人曾问任继周辛苦吗?他的回答是,搞科研哪有不辛苦的,怕苦就别干这一行。回想起试验站的建立过程,任继周感到辛苦不算啥,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不被人理解。他说:“当时搞这个试验站,没有编制、没有经费,人家说我是‘黑站’。”但任继周从不放弃,无论别人如何批判他,都没有动摇过。
1978年,任继周被选为代表出席全国科学大会,此后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学家”称号。
呕心沥血教书育人
从1950年开始,任继周执教已近70载,农业专业人才难得,尤其在西部落后地区,培养人才殊为不易。上世纪90年代,出国热蔓延至西部,任继周所在的团队也面临人才外流问题。对此,任继周的心态是宽容的。作为研究所所长,他对学生出国深造不提条件、不设门槛,尽可能送更多人出国深造。正是由于他的信任与支持,许多出国深造的学子毕业后又义无反顾地回来工作了。比如学生南志标,就是在他的鼓励下,赴新西兰梅西大学和国家草地农业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南志标学成回国后,迅速成为我国草原和草业研究的骨干力量,还于2009年当选院士,也是我国第二位草业科学的院士。谈到自己的老师南志标感慨地说:“我跟着任继周先生工作也有30多年快40年了,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很勤奋,他对事业很执着,他从来不放弃他的理想,他的目标,无论什么环境,是顺还是逆,他从来都不放弃。”
1972年,南志标从一个拖拉机手走进了大学的课堂,成为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的第二届工农兵大学生,与任继周的相遇,彻底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进入甘肃农业大学读书,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南志标说。“当时,我一下就被任先生的风度吸引住了,他的课讲的生动有趣,使你强烈感到草原学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觉得这个专业挺有学问,而且即便在当时,任先生也非常注重仪表,不像我们穿的邋里邋遢,我就想搞草原的还有这么好的老师啊!”
1974年底,南志标大学毕业了。任继周给他提了三条要求:第一要学习哲学,因为哲学是指导人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问;第二要学习英语,掌握了外语就好像走路比别人多了一条腿;第三要很好的利用时间,不要浪费光阴。
“任先生讲的三条我至今还受益匪浅。”南志标说。1978年南志标参加了硕土研究生考试,顺利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研究生。1981年,南志标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任继周刚刚创建的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工作,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任继周,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学术集体。即便后来出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南志标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任继周身边,与这个学术团队携手共进,创造着一个个草业教育与科学领域的辉煌,并于2009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继任继周之后,第二位草业学界的院士。
奋斗不止的哲学人生
2002年,随着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大,任继周学术集体施展才华的平台更加宽广,不仅多年的研究成果得以集中整理,还一举获得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一获奖人),以及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称号。他编著的《草业科学论纲》饱含深情地论述了草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他在兰州大学开设《农业系统发展史》与《农业伦理学》课程,创全国同类学科之先河。
虽已年过九旬,他依然为青年时就立下的志向奔走呼吁,依然为国家的草地农业系统构想集思广益,依然为草业学子的未来呕心沥血。这一切,缘于他浓浓的家国情怀。抱着这样的心情,80岁那年,先生着手主编《中国农业系统发展史》和《中国农业伦理学史料汇编》。90岁以后,又在积极组织编写并出版《中国农业伦理学》,开创了中国农业哲学研究的先河。
新闻推荐
近日,福利路街道福利路社区组织开展了主题为“壮丽七十年我和祖国同欢笑”活动,用实际行动抒发对国家的自豪和感恩之情,并祝...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