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学一年级新生举行“入学礼
K806公交车发车仪式
护士为老人量血压
川海大桥连接线施工
大路通四方小路村村通
从崎岖颠簸的“烂泥路”,到平整宽阔的柏油路。从出行基本“靠双脚”,到现在的“开车出行”。从曾经的交通闭塞,到如今的畅通无阻……
70年来,红古区公路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秋高气爽天,站在山台地,俯瞰红古大地,红古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在耀眼的阳光下犹如银色丝带,盘桓蜿蜒于高山峡谷间,铺就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红古区公路建设由普及向提高发展,由数量向质量发展,改造和修建了一条又一条“经济路”、“富民路”。
连年来,红古区加大公路建设力度,解决群众期盼多年的出行难问题。截至目前,该区农村公路总里程555.7公里,建成水泥(沥青)道路292.3公里,实现投资14615万元,已实现全区34个建制村全部通水泥路,通村道路覆盖率达到100%的目标,率先完成了通村道路的小康指标。
花庄镇湟兴村村民老陈高兴地说:“农村公路修通了,老板可以把车子直
接开到地里,这样我们种植的蔬菜节省了不少人工,也不愁销路了。大家有钱了,家家户户买了摩托车、小汽车,再不需要肩挑背扛,都改用车来运输,把大家从劳累中解脱出来了。”
京藏高速海石湾收费站连接道路改扩建工程,项目概算总投资7.93亿元,建设总里程13.585公里,其中主线长11公里,支线长2.585公里。目前已完成了初步设计批复,正在进行施工图审查批复。
9月17日,甘肃省首个农村公路PPP项目——红古区脱贫攻坚农村公路PPP项目顺利签约。该项目投资约10.37亿元,项目内容包括红古区农村公路工程、红古区坪台地连接线道路工程、兰西客货运综合枢纽中心和北环路公交枢纽站建设项目。
2017年11月23日,川海大桥连接线工程正式开工。南接民和县川垣,北至红古区海石湾的川海大桥是一座特殊的“民生桥”。大桥全长1.625公里、宽31米,采用城市主干道标准建设,双向六车道,还包含东西各3米宽的人行道,设计时速60公里每小时。预计年底完成主体合龙。
此外,红古区还实施了长1公里的北环路连接线工程,将民和县与109国道连通。总投资4亿元的海窑隧道工程,两个总长近4公里的隧道。开通后,将使窑街到海石湾的车程缩短20分钟。
2016年至今,红古区住建局组织实施了以城市道路为主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建窑街民门二路北延、海石湾惠民路北延、滨河路东段、炭素路西延等4条道路,改造了海石湾复兴南路、海天街、仁和街、电信路、新安街、大通路、红古路、旋子路、方正路、窑街跃进街等10条道路,对窑街民门路人行道、海石湾平安路人行道实施了改造,实施了窑街南出口环境整治、海石湾大沟、枣儿沟综合整治工程。完成16万平方米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对海石湾平安路、红古路的路灯进行了改造。2017年9月,完成窑街煤电公司“三供一业”移交工作,2018年,组织实施了兰州华源动力公司海石湾供热、供水、供电系统维修改造工程一二标段工程,新敷设输水管道约1700米。
这样一来,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有力提升了城市承载能力,为扩容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
平房变楼房水电暖齐全“1974年,女儿去镇政府参加工作,住的是镇政府提供的土墙房,条件别提有多艰苦了。家住窑街大沙村的一位老党员老闫回忆说。
他说,“现在,家乡这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人们住茅草房,刮风里面漏风,下雨里面漏雨。现在都基本住上了瓦房,楼房甚至小别墅,而且红古区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农民的住房条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家住上了小别墅。”
近年来,红古区始终把住房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抓手,认真落实住房补贴、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商品房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三年间共完成公共租赁住房配租500多套,发放租赁补贴共约440万元。
据介绍,该区完成了原兰炭新六号小区、物资局等15个老旧楼院、78栋楼的物业整治改造。完成了棚改任务共计3410户,对海石湾镇西苑社区、大通路社区、火车站社区、窑街大沙村、海石湾供销联社周边地块、客运中心至交警大队地块等22个片区进行了棚户区改造。同时,组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共230户,组织完成全区24家物业服务企业的信用等级及所服务的50个住宅小区服务星级的评定工作。
该区住建部门还认真做好了城市路灯照明、排水管网、城市桥涵等市政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及时维修破损城市道路及人行道,为市民交通出行提供了便利。加大了对城市供水、供热、供气等公用行业的监督管理。完成了红古区供热管理所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工程,海石湾城区集中供热站全部实现天然气供暖。同时,饮用水水质达标,居民用水需求得以满足,供水事业健康发展,污水处置达到国家环保要求。
昔日危旧房如今变“殿堂”
走进红古镇中心小学,新建设的崭新宽敞的塑胶操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整齐别致的教室掩映在绿树草丛间,成为村庄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红古镇中心小学的变化不是个例,亦不是偶然。它只是红古区大力推动教育重大项目、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
2014年以来,红古区投入资金11295万元,实施项目136个,全面落实“全面改薄”主体责任。从最薄弱的学校、最薄弱的环节入手,突出“四个坚持、四个确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区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据介绍,在“全面改薄”项目实施中,红古区坚持实施危房消除工程:全面消除D级危房的基础上,投入资金4652万元,对义务教育中小学C级危房进行全面改造,实施了13所学校20多项改造工程,完成了海石一小、海石二小、兰州十七中等教学楼建设项目,新建、改建校舍面积47632平方米,消除C级危房34075平方米,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无危房的目标。
该区坚持提升薄弱学校硬件,自2014年以来,投入资金5659万元,完成了王家庄等10所农村薄弱学校校舍改造,新建了兰州二十六中等4所学校的教学楼、窑街学校综合实验楼和宿舍楼,完成了海石四小教学楼的维修加固。校舍建筑及附属设施建设严格按照建筑设计常用规范、标准执行,并及时维护,确保校舍安全。
还坚持改善体育活动条件,2015年投资460万元建设了兰州十七中运动场,面积19884平方米;硬化了红古一小等8所学校操场,总投资380万元,总投资11841平方米。2016年投资2462万元,完成了16所学校操场硬化改造总面积80953平方米,使川区和窑街片区的体育场地全部达标,海石湾中心城区学校能够满足师生开展活动需要。
该区坚持进行标校建设工程,按照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为义务教育中小学配备图书9.26万册、课桌椅8040套,配齐配全了文科教学、音体美教学、理化和地理实验、饮水等设备,建成了32个心理咨询室。并于2016年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国家级评估验收。
在红古区海石湾城区,筹备中的海石湾第三小学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声隆隆。这所备受红古人民关注的小学建成后将设立36个班、容纳1620名小学生,招生范围辐射海石湾北区大多数近年来新落成的住宅小区,对保障区域内适龄儿童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巩固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意义重大。同时,这也是红古区消除大班额、解决“择校热”,确保城区学生就近入学的重要举措之一。
红古区还大力改善学校生活设施,建设学生宿舍9033平方米,保障寄宿学生每人1个床位,完全消除“大通铺”现象;投资140万元新建3座淋浴室,实现寄宿制学校热水淋浴设施配备全覆盖;建设学生食堂4024平方米、厨房1802平方米,保证就餐条件良好,满足学生就餐需要;投资46万元,购置82台直饮水机,使学生喝上了放心的热水;为平安小学等18所学校新建了旱厕,使农村学校的厕位全部够用,城区学校均是水冲式厕所,蹲位设置合理;因地制宜设置满足校园安全需要的围墙或围栏,投资150万元,为学校安装了高清监控设备。
努力办好必要的教学点,该区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的标准单独核定公用经费。在保留原生态的前提下,科学规划,不断完善校园基础设施,使教学点成为所在村庄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有力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坚持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切实加强教学点管理,突出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让教学点“小巧玲珑、干净整齐、管理有序”。实行督学责任制,每个责任督学负责一个教学点,帮助指导学校提高管理水平;针对教学点教师短缺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按照年龄结构选派一批事业心强、敬业精神好的在编教师到教学点任教。高度重视教学点师资队伍建设,专门组织部分教学点教师赴外地学习考察,借鉴先进的和教学点管理经验。
该区全面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结合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现代教育装备工程,实现了多媒体教育全覆盖;完善学校硬件建设,提升教育技术装备水平,生机比达到国家要求标准;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互联网+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任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广大教师多媒体、电子白板各种应用模式的操作能力,并通过微课录制、网上“晒课”与优课评选等方式,努力打造现代型信息化教师队伍,全面实现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小病少跑路大病有保障
“原来看病要走好远,现在,家门口就有卫生站。看病,从挂号到诊治,一个钟头就够了,方便。”红古区华龙街道的大爷大婶说。
谈起以前看病,居民李大爷记忆犹新。他说,过去老毛病犯了去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看完了不放心,一遍一遍去看。现在,拍片、彩超,自己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医疗条件,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日走访,记者了解到,红古区目前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28家。其中,三级医院1家、二级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村卫生所38家。这一组数据意味着,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服务机构,被全覆盖到群众家门口。
坚持“先看病,后付费”模式,红古区医疗服务赢得群众满意度。据介绍,截至目前,该区城乡居民14.09万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2.5万份,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2.2万份。截至去年12月底,该区65岁以上老年人13134人纳入健康管理率为57%,高血压健康管理率52%,糖尿病健康管理率64%,重点人群签约率71.2%;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率90%,“一人一策”100%。
该区以省人民医院红古区分院作为分级诊疗指点医院,健全了分级诊疗项目,积极开展分级诊疗,逐步扩大分级诊疗病种至251种,乡镇卫生院保持在49个病种,将多发病、慢性病和结核病等纳入试点病种范围。还完善了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严格规范诊疗行为,严肃查处不符合要求的医疗行为,努力净化就医环境,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红古区卫健局负责人介绍说,卫生许可证、健康证“最多跑一次”,并制定落实“幸福红古-为老驿站‘125+X’建设规划”,开展集中供养老人服务,为此,不遗余力加大对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
该区原红古区人民医院,现为省医红古区分院,临床科室从2013年的5个,增加到了现在的22个。该院通过网络专线,与省医本部建立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成功开展骨盆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腹腔镜下左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切除术等高难手术。省人民医院专家定期赴该院坐诊、手术、授课,帮扶指导学科建设,先后增设了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脑系科、骨科、老年病科、重症监护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血液净化中心等科室。相继引进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先进检验设备,检验项目由从前的44项增加到254项。医学检验、检查结果实现了三级医院共认,这使得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三甲”医院的便利服务。群众说,小病不出家门口,大病就医有保障,享受到了医疗服务的社会红利。
红古区牢固树立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破解民生难题解“扣子”,持续夯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础。
9月27日记者走访了解到,该区均衡发展社会事业,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累计支出6.1亿元用于改善民生,今年16件市区两级为民兴办实事进展顺利,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破解。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旭永特约记者吕国清鲁文芳王双秀文/图
新闻推荐
9月27日晚,作为兰州首届黄河之滨音乐节的收官演出,由兰州市直单位代表及省内各高校合唱团带来的《歌唱祖国》、小提琴协奏...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