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兰州 今日永登 今日皋兰 今日榆中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今日兰州 > 正文

新旧数字对比看红古迈上新台阶 70年来红古区经济增长成就与结构变化面面观

来源:兰州日报 2019-09-29 02:32   https://www.yybnet.net/

喜丰收雪桃成熟

红古区连年举办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节,旨在刺激该区旅游收入攀新高。以举办富有特色的体育赛事拉动该区乡村生态游,来自该区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区旅游人数达62.5万人次,增长率为10.48%;旅游总收入达到4.615亿元,增长率为14.35%,其中乡村旅游人数为40.9万人次。

70年来,红古区的变化翻天覆地,9月27日,记者走访了解到,该区生产总值由1960年的0.21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0.59亿元,2018年达到110.72亿元,年均增长11.4%。经济总量1983年突破亿元,达到1.09亿元;1995年突破十亿大关,达到10.16亿元,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跨上四十亿台阶,达到40.71亿元;2011年突破80亿元,达到80.33亿元;2013年首次超过百亿元,达到101.54亿元,呈现出逐年走高的发展态势。

如果这些数字表明,红古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话。那么还有一组数字表明,该区的财政实力不断提升。

财政实力不断提升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红古区财政收入的规模很小,财政基础十分薄弱。1960年,该区财政总收入仅为146万元。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财政总收入在1978年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036万元;2003年突破1亿元大关,达到1.95亿元;2014年突破10亿大关,达到10.04亿元;2018年达到38.05亿元,是1978年的367.3倍。1960年全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万元,1978年达到249万元,2018年为19.34亿元,是1960年的776.8倍。财政收支的快速增长标志着红古经济质量的显著提高,较好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金融市场有序扩张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70年来,随着金融运行规模逐步扩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显著增强。1964年,红古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仅有136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有36万元;1978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仅有1836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有272万元;到1989年,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首次突破亿元,达到2.1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0.89亿元;2018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135.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7.01亿元。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红古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依矿建区的特殊区位格局,造就了红古经济第二产业独大的模式。据介绍,红古区建区初期全区产业结构为“二一三”模式,1960年三次产业比重为23.81比65.97比10.22,工业是全区经济的主导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第三产业不断发展,1980年,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模式,三次产业结构为9.08比71.27比19.65,经过70年的发展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提升的趋势。2018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3.72比59.09比37.19,第一、二产业占比分别较1980年下降了5.36、12.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17.54个百分

点,产业结构优化成绩显著。

农业生产稳步提高

解放初期,红古的农业生产条件很差,几乎没有农业机械,大片土地主要依靠人畜力耕种。70年间,从人民公社的统收统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铺开,从人种天收的传统种植模式到机械化耕作和科学种田,从单纯种粮到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据相关资料显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60年的825万元增长到1978年的1238万元,2018年达到9.38亿元,比建区初期增长113.7倍,农业增加值达到4.19亿元,比建国初期增长86倍。

从蔬菜生产情况来看,建区初期全区蔬菜产量1.24万吨,2018年全区蔬菜产量为23.31万吨,比1960年增长了19倍。

从油料生产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料消费需求逐步增加,油料生产不断发展。2018年全区油料产量达到0.03万吨,比1960年增长了300倍,年均增长10.3%。

从水果生产来看,建区初期全区水果产量仅有41吨,2018年全区水果产量2.12万吨,比1960年增长517倍,年均增长11.4%。

从猪牛羊肉总产量来看,建区初期全区猪牛羊肉总产量仅有357吨,2018年增加到1959吨,增长5.5倍。在主要肉类品种中,建区初期猪肉产量318吨,2018年增加到1452吨,增长4.6倍,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12吨和27吨。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牛羊肉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推动牛羊生产快速发展。2018年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87吨和290吨,比1960年分别增长7.3倍和10.7倍。

从禽蛋产量来看,2018年全区禽蛋产量达952吨,比1960年的25.8吨增长36.9倍;从牛奶产量来看,改革开放后牛奶生产快速发展,随着奶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牛奶产量稳步增长,2018年全区牛奶产量10294吨,比1960年的420吨增长24.5倍。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70年来,红古工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工业经济产值由1960年的0.38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228.45亿元,增长了601倍。工业现价增加值由2000年的6.9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62.87亿元,占GDP比重为56.78%,比2000年上升12.14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成倍增加。2018年,原煤产量实现475万吨,比1960年增长6.86倍,比1978年增长1.93倍;石墨及碳素制品产量32.41万吨,比1978年增长8.12倍;发电量实现42.8亿千瓦时,比2001年增长41.6倍。

从大行业结构来看,行业结构逐渐走向“一低两高”趋势发展,采矿业占比有所下降,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占比开始提升,工业结构呈现出以制造业占半壁江山,采矿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为辅的新结构模式。

尤其是近十年,红古工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全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优化升级、转型发展。园区开发加快推进。坚持以“三大园区”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加快建设集约高效、功能互补的特色产业集群。经济区红古园区重点依托兰铝和“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成兴盛源35万吨洁净钢、100万台废家电拆解、5万吨电线电缆拆解等6个项目,加快瀚盈40万吨洁净钢、亿通电力器材等4个项目,着力打造产值过两百亿级的铝精深加工集群和“城市矿产”集群。连海开发区红古园区重点依托窑街煤电、方大炭素、伊利乳业等驻区企业,建成窑煤安全生产设备改造更新、新蓝天新型绿色节能建筑材料等5个项目,加快高温气冷堆核石墨规模化、A3奶制品生产线等4个项目,推进煤、冶金、炭素、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与新技术、新工艺相互嫁接,打造过百亿级的新型建材、煤基循环、炭素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生物科技产业园重点依托甘肃阿敏公司,建成年产300吨碱味香精、珊瑚工艺品加工生产线等项目,打造20亿级的生物科技制品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实现了由依托驻区企业的“一枝独秀”向“多元支撑”发展的华丽转身,全区工业经济多元支撑发展的目标已逐步开始实现。

商贸经济繁荣活跃

70年来,红古消费品市场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消费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0.15亿元,1992年突破亿元,达到10981万元;2007年超过十亿元,达到10.89亿元;2012年突破二十亿元,达到22.96亿元;2018年达到28.78亿元,是1978年的192倍,年均增长14%。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城乡消费品市场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18年,全区城镇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9亿元,同比增长6.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9.78亿元,同比增长8.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4%。现代商贸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壮大,内部结构渐趋优化,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城乡结构日趋合理

建区初期,1963年该区全区户籍总人口为4.31万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全区人口总量持续平稳增长。1978年全区总人口10.29万人,2018年已达14.41万人,比1963年净增10.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0.1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也由建区初期的43.47‰逐渐合理下降到2018年的6.0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城乡人口流动不断增强,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近10年,全区常住城镇人口由2011年末的10.22万人增加到2018年末的10.91万人,城镇化率由2011年末的75.06%提高到2018年末的76.68%,提高了1.62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70年来,伴随着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全区交通运输、信息传输等事业日新月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解放初期红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很小,1970年区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47万元,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000年的7.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21亿元,突破了10亿大关;2015年突破了65亿大关,达到65.3亿元;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19.04%。交通运输日益完善。2018年,红古境内4镇4街道办事处共辖34个村,22个社区,通车公路里程达80公里,铁路里程达63.6公里。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达到15.6辆,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公共交通服务指数达到100%。信息传输技术快速提升。2018年,全区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4.3万户,是2001年的51.9倍;移动电话用户12.7万户,是2001年的9.9倍;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00%;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

100%。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人民生活首要问题是解决温饱问题。196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2元,1978年有116元。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93年突破千元,达到1004元;2012年突破万元,达到10155元;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20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6年的6884元增加到2018年的30346元。2018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20.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19.7%,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文教卫生蓬勃发展

文化事业发展繁荣。2018年,全区共有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电影院2个,文化站8个。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卫生机构数由1965年的15个增加到2018年的125个,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数由1965年的31人增加到2018年的758人,床位数由1965年的24张增加到2018年的1025张。教育体育事业全面发展。2018年全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升学率均为100%。全年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5所,在校学生16748人,其中,普通小学9453人,是1979年的1.35倍;普通中学7295人,是1979年的2.19倍。年末全区有各种体育场地151个,其中篮球场109个,排球场18个,全区各种小型训练场10个,小型运动场24个。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2018年,年末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47万人,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43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0.6万人。全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3.89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5.04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4.91万人,参加新农合人数达到3.94万人。

70年来,红古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该区区委班子郑重表态,今后将对标高质量发展,锐意改革创新,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建设美丽幸福新红古努力奋斗。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旭永通讯员石成梅文/图

新闻推荐

甘肃首个“无人警务室”在兰州上线运行 全年无休

来了来了!24小时自助办理、全年无休,兰州市公安局建成甘肃全省首个“无人警务室”。9月28日,甘肃省首个“无人警务室”在兰...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新旧数字对比看红古迈上新台阶 70年来红古区经济增长成就与结构变化面面观)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