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虎台
新庄台中农农庄
乡村旅游节开幕式((红古区委宣传部供图红古区委宣传部供图))
从空中俯瞰,如今的窑街采煤沉陷区已逐步得到绿化治理,初步建成生态恢复治理和城市园林旅游为一体的绿化基地。昔日的黑煤场、乱石堆,现在已成为绿树成荫、环境整洁的城市公园。几十年来,红古区从“一煤独大建功业”到“美丽红古”“生态红古”,红古区审时度势,锐意改革,把一座工业历史悠久的“矿城”,变成了一座百姓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节点城市。
生态建设
千亩森林、万亩果园筑牢“绿色屏障”
“几十年前,由于多年煤矿开采,地表沉陷,环境污染严重。”每天在区政府门口小游园里练习唱歌的李国胜回忆说。1989年,红古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区址从窑街搬迁至海石湾,在海石湾打造了一个现代化城区,而在窑街片区实行了生态恢复。如今的红古,出门即赏景、推窗即见绿,城乡环境清洁卫生,城乡市容整齐规范,城乡面貌优美舒适。
近年来,红古区在窑街沉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退耕还林270亩,实施10.23万亩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7.5%,林业总产值1.38亿元。投资1.3亿元,集中实施了以危房搬迁、煤场清理、道路拓建、绿化美化为重点的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搬迁居民525户,整理土地1700亩,造林绿化1080亩,建成了千亩“森林公园”,沉陷区生态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目前,红古区完成海石湾北山公园改造提升、北山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启动湟水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窑街沉陷区生态治理三期、四期项目完成土地平整66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平方公里,新增绿化造林2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2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红古区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城市生态宜居、融入自然,让绿色溢满城市、幸福簇拥市民。
如今,位于花庄镇的八虎台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园内,成片的果树,在西北秋天蔚蓝色的天空下连成一片绿海,这里如今种满了苹果、皇冠、西梅、李子……“2003年以前,八虎台放眼望去是一片黄土,植物难活,经年无雨,毫无生机。”兰州源丰农产品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柳荣生说,从荒山到经济林,往年的荒凉一去不复返,在红古区像八虎台一样绿树成荫、果实累累的台塬已越来越多。
民生工程
打造宜居“幸福家园”
1960年,红古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2元,1978年有116元。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93年突破千元,达到1004元。2018年,红古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20.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19.7%,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原来看病要走好远,医疗条件也差。现在家门口就是医院,看病挂号到诊治一个小时左右就能结束,太方便了。”华龙社区的张建平说,离家10分钟不到的卫生院,对74岁的他来说非常方便。
“1974年女儿去镇政府参加工作,住的是镇政府提供的土坯房,我们在农村住的是茅草房。”家住窑街大沙村的老党员闫家业回忆道,“现在,女儿家住进了楼房,我们在农村也住进了新农村,水电气,学校、医院都有了,生活方便极了。”
“从矿上下来,我家的生活没了着落。但是,政府帮助我们发展了生态农业,现在我承包了几亩地,种上了花卉、蔬果,搞起了种植、采摘、吃饭、休闲于一体的农家乐,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曾经在矿上打工,现在开起了农家乐的赵俊才高兴地说。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红古区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增进民生福祉,积极回应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保障、改善好民生,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日益提高。如今,老百姓腰包鼓了、底气足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让百姓切切实实享受到满满的幸福。
如今,在红古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大。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万宏)9月28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近日黄河北充电站正式投入运营,可同时满足70辆电动汽车...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