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兰州 今日永登 今日皋兰 今日榆中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今日兰州 > 正文

多个城市明文禁止地铁上外放电子设备声音 面对“电子噪音”,你能忍?

来源:济南日报 2019-10-09 11:27   https://www.yybnet.net/

国庆长假刚结束,就有网友总结:如今的长假出行有三怕,分别是怕堵、怕挤,再就是怕又堵又挤的同时还要忍受周围电子设备外放的声音。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网络的提速和流量不限量套餐的推出,现在几乎每个角落都能看到抱着手机刷视频的人。在我们身边,特别是人群集中的场合,比如长假期间的候车室、火车上都不难看到这样的景象,在此起彼伏的手机外放声音中,有人手指来回滑动,津津有味地看着小视频;有人在追电视剧,连看十几集都不会厌烦。而留心观察会发现,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没有戴耳机,尽管遭受旁人白眼,也丝毫不影响视频带来的快乐。

无论是群众看法还是官方做法,都对手机声音外放表明了态度。南京市曾经在微博上发布了是否应在动车上设置“噪声报警系统”的民意调查,获得大家支持点赞;北京则将“地铁上大声外放视频或音乐”纳入个人征信记录;兰州更是直接开通运营了一条“禁止在车站车厢内外放音乐”的地铁……

济南轨道交通3号线已经开通,轨道交通文明秩序应该如何维护,也是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毕竟,地铁作为重要的公共场所代表着城市形象,对于不文明行为,要坚决说不。

手机声音外放史已有十来年

其实手机声音外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

大约2008年左右,智能机在中国问世,中国手机市场上与智能机并驾齐驱的还有另一种手机,相信80后的小伙伴对此都记忆犹新,那就是“山寨机”。虽然内存较低,分辨率也与如今的视频画质无法相比,但除了打电话发短信,它还可以用来听歌。

内存不够,喇叭来凑。山寨机的音量可不是普通手机能比的,记者依然记得当时大街小巷、公交车上冷不丁响起的一首首“神曲铃声”,声音嘹亮尖锐,整个车厢的注意力都被轻松吸引,就连从口袋掏出山寨机接电话的机主也跟着“闪闪发光”起来。就是从那时起,山寨机不仅让大家学会了很多网络歌曲,也开创了手机外放这种满足自己又“照顾”他人的玩法。

随着智能手机从普及到不断升级换代,低头族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公共场合,一眼望去,大家都抱着手机看得津津有味。

怎么看待公共场合声音外放这一行为?我们分别采访了济南市不同年龄段的几位市民。

90后市民小耿说:从学生时代起就反感山寨机外放的超大音量和超低音质,当时感觉这样的人既没素质又没品位。到现在公共场合又有很多看视频外放声音的人,还是同样的感觉。

80后刘先生表示,身边经常能够看到手机声音外放的现象,比如说在餐厅为了哄小朋友吃饭的话看会儿视频可以理解,但是成年人如果明明知道这样会影响别人还是只顾自己的话,就有点不能忍受了,特别是图书馆、电影院等场合。

70后市民张女士表示,现在蓝牙手机都很方便,其实小小的改变就能避免影响到别人,也不耽误自己嗨,如果公共场合大家都能为其他人着想,也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60后市民薛先生表示,虽然在地铁等公共场所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是当事人的权利和自由,但是我们在行使自己的权利、享受自己的自由的时候,也要学会顾及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免受打扰的权利和自由。

多地将其列入不文明行为

看似是小事,往往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去年8月22日,在北京地铁9号线上,因乘客刘某用手机外放音乐引起他人不满,乘客郭某与之发生口角,随后升级为肢体冲突,两人在斗殴过程中导致刘某左眼球破裂。事后,乘客郭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刑拘。

今年6月3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关于对轨道交通不文明乘车行为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实施细则》。据介绍,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不文明乘车行为包括五类,如逃票、占座、进食、推销和大声外放视频或音乐等。

今年7月30日,兰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印发《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的通知。该守则中也规定了禁止在车站、车厢内做出滞留、乞讨、卖艺、大声喧哗、弹奏乐器、外放音乐等不文明行为。违反守则的,运营单位工作人员有权采取劝阻、制止和拒绝提供服务的方式,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8月24日,昆明市拟规定乘坐地铁时使用电子设备不得外放声音的消息引发网友热议。据昆明市交通运输局官方网站发布的消息,近日,昆明市交通运输局举行了《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听证会,将对乘客应遵守的文明乘车秩序等相关内容进行增补,对不宜独自乘车的群体进行明确。

昆明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修订将对乘客主动接受安全检查的义务进行规范;对乘客的禁止行为进行增加;对乘客的失信行为进行规范。由于昆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日益增大,保持车厢内安静非常重要,但是一些乘客在乘坐列车时,不顾其他乘客感受使用电子设备外放音乐等,对其他乘客造成很大影响,亟须予以规范。为此,《修订征求意见稿》新增不得在列车内大声喧哗、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外放声音等内容。

选择忍受?还是选择抵制?

对于手机外放产生的噪音,尽管大家普遍反感,但通常只能选择忍受。当前智能手机使用普遍,短视频盛行,手机外放现象放大了部分人群的不文明行为,他们对于制造噪音通常是没有意识的,劝说并不能起到太大作用。

欧洲有些地方会设立安静车厢和普通车厢,安静车厢内不得发出手机外放音乐之类的声音,乘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车厢,避免在车厢内因为噪音出现争端。

市民刘先生对此建议,图书馆、地铁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可以提供出租耳机的服务,通过宣传引导大家;对坚持不听劝说引导的人群,建议纳入个人征信记录,因为没有成文规定,劝说效果并不明显。就好像大家明明知道闯红灯危险,但依然有人要闯红灯一样。

市民张女士比较赞同昆明的做法,她表示,对于一个有地铁的城市来说,昆明的做法值得济南借鉴。老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不文明行为仅仅靠宣传引导是绝对不行的,应该从法律层面上给予适当的强制约束。

不文明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更难以通过一次劝说改变,归根结底还是道德素养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便出台公共交通工具上限制声音外放的规定,如何落实规定也是一个难题。

对此,东南大学交通与法治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顾大松表示,限制声音外放的规定出台之后,如何落实规定是更重要的。“因为人力、执法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很难做到每个车厢都有执法人员,那么相关规定出来之后,该怎么取证、落实呢?”顾大松认为,规定出台后,最起码在抵制不文明行为时有法可依,也能够对不文明人群起到震慑和提醒作用。

交通专家徐康明认为,处理地铁内外放音乐等不文明行为,主要应通过宣传等渠道提高市民的自觉性,呼吁大家认识到这种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自觉抵制这种不文明行为。在出台规定的同时,通过呼吁、规范,提高乘客的素质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本报记者 王飞)

新闻推荐

精准指导 狠抓落实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召开

【本报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颜晨)10月8日下午,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第三次会议。会...

兰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兰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多个城市明文禁止地铁上外放电子设备声音 面对“电子噪音”,你能忍?)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