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华饰演的司马懿
左起,本文作者、段永华、冀福记、蒙云
□严森林文/图
天地肃杀,草木仍芳菲。
连日来停停歇歇的阴雨,让人们感到转瞬袭来深秋的冷冽。可这天早上我们来到兰州新港城B区民居点时,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金灿灿的阳光照射着满树满地金灿灿、亮艳艳的黄叶,又令人满心惬意。
“我悟识到,生活原本就是这样的……”年近八旬的冀福记老师坐在这小区道边的石桩上歇了片刻言道,像是有许多话要说。他,原西安易俗社社长,著名戏剧家,是当下《中国秦腔文化丛书》的编委之一,在与他的同行甄亮、李明瑛赴新疆、青海、宁夏为该“丛书”搜集资料信息后来到兰州,很想专程拜访甘肃秦腔名老艺人段永华。甘肃百通影视发展有限公司的蒙云女士闻讯后也执意要陪同冀老师来新港城拜望段永华。
秦腔演员王玲传来的地址不错,段永华的新址就在这个单元的3楼。78岁的段老师因中风行动不便,他和他的夫人此时正在家中等候着我们。艺人相见,两三句话寒暄之后便直奔主题:什么是甘肃秦腔净角(花脸)艺术的表演特征。冀老师是“丛书”专撰“表演卷”的,怕是国家级《中国秦腔文化丛书》的主旨本身就有着明显的“抢救”意味,加上一辈子在戏曲行道风雨无阻向前奔波的性格,因而冀老师此行显得挺兴奋,询问段永华,句句都来在茬口上,就连秦腔净角演员包括素称的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的分类,各自表演的相通又不同的地域特征,兰州勾脸的不同样式、特色,因剧中人物角色而异的特殊装饰,亮相瞬间的“掸”的专业叫法及其民间素称都问得十分细致,且时不时与段老师坐在沙发上双双展臂演示,交流眼神,沟通心灵,真让人感触到秦腔表演系统里边的形态、门道和意韵很深很切呀。
段永华是原兰州市秦剧团副高职称的花脸演员。1941年1月生,兰州人。他从12岁起即入兰州工人剧团学艺,先后师从陶启福、刘逸人、刘金荣、杨金民等,他的嗓音宽洪苍劲,身架规范大气。宽额方脸,典型的花面形象,自幼刻苦用功,一唱即红,被观众亲切地誉为“我们的包公”。他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兼收并蓄陕、甘秦腔花面之优长,尤其钻研甘肃秦腔表演艺术家耿忠义先生的流派特征。勾勒脸谱,线条清晰挺拔,构图雄伟、清朗,演陕西风格的戏勾勒陕西的脸谱,演甘肃耿派的戏就画耿氏脸谱,各有其美,各尽其妙。他既工铜锤花脸,又长于架子花脸,文武不挡,是净角行当中的全才。舞台作风严谨,善于不断探索,在甘肃省乃至大西北有一定的影响。他的代表剧目有《铡美案》《二进宫》《白逼宫》《虎头桥》《火焰驹》《司马拜台》等。
上世纪70年代他曾在秦腔《红灯记》《沙家浜》《红嫂》等现代戏中担任主角,被广大观众热烈赞许。先后演出的剧目有百出左右。40多年来一直在剧团挑大梁,并培养和辅导了众多的青年演员。特别是在耿派花脸艺术的继承和传播上富有鲜明的特色和较广的影响,是甘肃有数的耿派艺术再传弟子之一,为广大观众缅怀和追踪耿氏遗响的活标本。他曾多次参加西北五省(区)首府市秦腔名家交流演出,连战连捷,深受各首府市广大观众青睐,并连续获得当地多种表演荣誉奖。范克峻先生1994年为他撰述的简介文章还载入由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编辑,世界人物出版社出版的《世界人物辞海·中华卷·1》大型书刊。
段老师的夫人泡好从海南购来的咖啡,暖暖乎乎地冒着热气,又拿来家中厚厚的像册,有黑白的剧照,更多的是段老师所演剧目的彩色照片,凝神,扬眉,挥手,扎着势子,拨出宝剑的一瞬,其人物形象虽在平面定格状,却好不端庄、威严、雄奇,引逗得蒙云连连拍照:“段老师的剧照真美,我不曾见过!”她翻前翻后,请教段老师,也提问冀老师,言“秦腔真是一种文化,就体现在名家的身上!”这位从南方来到兰州创业20余年文化项目的青年女子,15年前就为兰州市秦剧团录制了30多部看家的老剧目,敏锐的文化目光与敢冒市场风险的胆略,加之好奇而执著的艺术探求精神,真为甘肃的戏曲艺术传播与保护不懈地干出了非凡业绩。于是,今天见到段老师本人和像册,很仔细地录像、拍照、发问,还生怕有什么细节遗漏的地方。
段老师虽然言语迟缓点,但有问必应,每每带着微笑。敦实,朴素,稳重,眼前的段老师还是那个样,那个“做派”。26年前,他在拙作《喜狗娃烂漫曲》反映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活的现代戏中饰演老村长,真是演活了,热忱,朴实,正义,担当,是其主调。当时我觉得剧中老村长角色与他本人性格特征十分相似,是个地道的老村长,内心深处是在期望村里的青年农民喜狗娃尽快走出生活的阴影,再次冲上致富道路的前列。虽然是演新创编的现代戏,没有传统戏中严谨有序的表演格式要求,段老师却能将传统行当的演技融化入现代戏的特定人物身上,让观众完全能感受到从生活真实到舞台艺术真实的创造性戏趣与魅力。这台戏当时应中国艺术研究院邀请赴北京演出,段老师饰演的老村长也受到专家和观众的热情评价。在我看来,他真是甘肃兰州戏曲演员中的全才,只要剧团剧目需要,他什么角色都能担当,而且往往能出新彩。
此刻,阳光透过窗户暖暖地照进来。段老师扶着沙发扶手起身,脱了棉衣,在明净的窗前,来了个“丁字步”,45度侧身,稍昂首,轻展臂,立个势子,像是戏中李闯王的架势;他身后正是客厅墙上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1988年长辈题于他的对联书法。他说“我演的戏,都是老师教的……天热天冷都要练。戏好不好,观众爱看就对了……”“你看这式子,大净的,多气派!”冀老师遂之言道,甘肃兰州的秦腔就看的是架式,“架架子”,还有须生、红脸戏,做功很有特征,很有气韵,很受观众喜爱,这就是咱西北人精神气质的一种彰显,就是一种大美。甘肃秦腔的根就在段老师这里。西安秦腔重在唱功,各有各的长处、优点,同是秦腔,因地域的不同而出现各自的特色,丰富,多样,互相媲美,这才是我们要记载下来,传承下去的东西。段老师很低调,经多少岁月风霜而积淀秦腔精髓,这是真东西。我们都是承上启下的普通平常人,对艺术钻进去了,就感到心热,身暖,这就是我们的福气,责任自然与之而来。
生活原本就是这样,真是这样。拜访秦腔名家段老师,我们三位各自的角度不太一样,但都有一些亮点,一种华彩。段永华,冀福记,还有蒙云和我,都是在不同的时空境遇中展现“芳菲”的戏剧人。而这种对民族艺术传承追逐不舍的精神,应该是金灿灿、亮艳艳的;欢悦生活,惬意人生,也应该是恒久长存的。如今从国家层面到基层生活,秦腔艺术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关注了,我们就该多做点实事、好事、正经事,把艺术记录完整,认真传播下去,也会充实自己。
告辞后,冀老师又要赶时间去宝鸡市蔡家坡采访兰州市的另一位秦腔名家——蔡稚。
新闻推荐
11月28日兰州市空气质量指数为69,级别为良,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预计未来两天,空气质量以良或轻度污染为主,提醒广...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