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3)班刘睿涵
有道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我是一只生活在黄河浅水湾的水鸟,兰州是我的家。
听祖辈说,我们是迁徙而来的。我们原本生活在大自然的湖泊中,可化工厂这位“不速之客”突然入侵,使我们的家园遭到破坏,“鸟不聊生,”鸟儿们吸入有毒气体,都亡的亡,逃的逃,害得这里“鸟骨露于野,十里无鸟鸣。”无奈之下,我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一家来到了一个名叫“兰州”的城市,黄河边的浅水湾吸引着我们,我们便在这里安家落户了。
奶奶还告诉我当时的黄河被垃圾包围得水泄不通,黄河水中多半是污水和工业废渣,臭气熏天,人们不懂得种植绿色植被,使水土流失严重,尘土飞扬的街道上参差不齐的平房,一切乱哄哄的景象。
可是,斗转星移,我眼前看到的兰州与以前大不相同,黄河“衔远山,穿城郭,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江水是后浪推前浪,“气吞万里如虎;”坐落在黄河之上的,是历经百年沧桑而雄伟依旧的中山桥,称为“黄河第一桥”可是当之无愧。最引人注目的是“百里黄河风情线”:古色古香的长廊,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诗情画意的流水小桥,幽长深远的卵石小道,“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兰州市区是焕然一新。全域无垃圾,空气清新甜润,黄河及大小湖泊的水面上已没有污水,工业废渣、漂浮物了。大多民宅、写字楼皆为高楼大厦,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什么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政府号召人民“保护环境,保护黄河”,大家积极响应:没有人乱扔垃圾,工厂不再向河水中排放污水、工业废渣,向空中排放工业废气了,人们不再乱扔电子废品,不再随地吐痰,少量使用塑料袋,不再乱砍滥伐,减少用水用电量。人们还不断种植绿色植被,大家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为了配合人们,我多方奔走、宣传,呼吁更多水鸟同伴一起捕食害虫,保护人们辛苦种下的绿色植被和农作物。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了让美丽成为永恒,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开始,从指尖上的环保开始,为了美丽的家园,我这只水鸟已行动,你呢?
指导教师唐晓萍:
本文以“家”为行文线索,环保为主题。以“水鸟”的视角,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拟人化的语言,叙述兰州市城市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文章文笔优美、清新,赋有一定的哲理性,引发读者深思。
新闻推荐
扫码看详情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期间,儿童的防护工作备受关注。除了告诉孩子防控知识,家长在带孩子出门、跟孩子一起吃饭、...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