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作品是用来让人欣赏的。去年11月份启动的“黄河之滨也很美”全国书法美术摄影视频及文学作品大赛,现在进入到“云展览”阶段。用晚报报道的话就是:全国网友既可通过电脑观看“诗和远方”,也可通过手机随时品味“兰州味道”。
传统的展览、参观模式,公众都十分熟悉,突出的是仪式和现场感,但受众面相对较窄。今年,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许多传统的工作、生活方式受到了影响。于是“云展览”的形式火爆起来,公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更多的艺术体验。艺术还在,只不过换了思想,换了一种活法。
早在1947年,法国评论家安德烈·马尔罗就提出了“想象中的博物馆”概念,即:艺术品不需要在实体博物馆中展出。取而代之的是,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在他们想象的博物馆里展出艺术作品。当然,安德烈·马尔罗想象不到的是互联网技术,让“想象中的博物馆”具有更多的功能、更好的体验感受。比如便捷安全性凸显、服务不打烊、展览不落幕、精彩不打折,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可以说,面对公众的需求,以及数字网络、融媒体传播等技术的不断赋能,“云展览”将进一步发挥优势禀赋,迎来变革。举个例子,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暨“假期云考古”活动以“线上会议+直播”方式举办。在诸多媒体平台支持下,话题阅读量达到2.35亿,直播观看2800万。领队汇报、专家提问、网友互动、媒体关注,呈现了全民参与的文化遗产“云共享”盛况,也揭示了文化遗产“云上”展示传播的发展前景。此外,“云展览”带来的不仅是人气,还有文创衍生品销售。《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截止到2019年6月,阿里平台上20多家官方博物馆店铺已累计有超千万的消费者成为粉丝,且“90后”占比几乎超过50%。互联网的介入和助力,让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受到更多青睐。
可以说,本报此次推出的“云展览”,实际上就是“互联网+”模式的具体体现,摆脱了时空局限,扩大了增量,生产传播反馈实现了全链互动,充分满足了公众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多层次传播。“互联网+”让黄河之美得以更广泛、更多样、更迅捷地传播开来。
好吧,现在让我们进入“云端”,看看黄河之滨到底有多美。
小马飞刀
新闻推荐
20年时间打破领域科研“魔咒” 兰大教授团队成功制备刚玉纳米颗粒
【本报讯】5月29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建功教授团队用20年时间,已经研制出制备韧性氧化铝陶...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