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对学生说:“你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如何迅速了解这座城市的风情民俗?买一份当地的晚报来读吧;如何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那就去博物馆参观吧。”
2004年兰州外国语学校重新恢复高中招生,我们近十位老师从基层县市调入兰外担任高中教学工作。初来乍到的老师们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住房,租房、买房成了当务之急,办公室订阅的《兰州晚报》成了老师们的抢手报纸,其中的房屋买卖和租赁信息被老师们用红笔圈圈点点,然后按照报纸的信息一一打电话,下班后相约去找房、看房,讨论房子成了我们的课余乐趣。老师们最终能在学校附近买到合适的住房,《兰州晚报》真可谓功不可没!以后晚报的城市生活类信息被我们广泛关注,其中的招生信息,也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帮助。那一年我家亲戚儿子没考上高中,心急火燎,我在浏览晚报的时候,看到兰州理工大学招收自考生,经过我们考察,那孩子报了会计专业,四年后顺利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很快就找到了稳定的会计工作,收入不错。
《兰州晚报》不仅实用性很强,也很有文艺性。为了方便查看,我为自己订阅了晚报,那时候晚报上连载一些小说,我读到了我的庆阳师专老师马步升的《老碗会》《清白盐》,而小说写的又恰是我的老家庆阳的故事,感到格外亲切。还有其他一些本土作家的小说,也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我跟读小说,心灵深处与作者交流,精神上受到文学的慰藉,随着小说情节的悲喜度过了充实的岁月。
《兰州晚报》那一版版的小说、散文、诗歌,给了作者和读者一线相牵的联系,多么深刻啊!近几年“金城大讲堂”活动如火如荼,邀请了全国知名的文学艺术家来到兰州交流。有许多是我仰慕已久的名家,可是一票难求。记得蒙曼老师来讲古诗词,我很想带着学生一起去,可是入场券不卖,无法可想。
此事就心心念念了一周时间。拿起报纸一遍遍看预告,突然想到晚报编辑应该知道入场券可以到哪里寻得。于是我贸然打电话过去,接电话的是蔡老师,蔡老师说:“你到报社找我来拿票。”我的兴奋不啻于鲁迅作品中的“迅哥儿”得到阿长买来的《山海经》。
但是我在南关十字上班,正好有课无法出去,时间又那么紧张,报社又在雁滩,那么远,等到我下班过去,报社肯定下班。跟蔡老师说了情况,蔡老师很随和地说:“你在南关十字上班啊,距离我家近,我下班过来送给你,如果你等不住,我给你放在门房。”
天啊,竟有这样的好事?不但我梦寐以求的票得到了,还是素昧平生的大编辑亲自给我送到单位来!我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感激之情。一叠声地说:“这怎么能麻烦您呢?”晚报人啊,就是这么古道热肠!
此后凡是发布“金城大讲堂”活动,蔡老师都会热心地给我留票,我参加了苏童、余华、康震、康庄等人的文学活动,还观看了全国艺术名家在兰州音乐厅的演出。在欣赏文艺的同时,我在《兰州日报》发表了一些观后感,这些美好的经历,都得益于《兰州晚报》的帮助。一张票的温暖,诠释了晚报人的至真至诚,温暖了这座城市。四五年前,我认识了晚报的穆珺老师,听她讲述了许多关于晚报及晚报人的故事,比如每年的高考结束之后,晚报都会组织发起助学活动,给许多家庭贫困上不起大学的优秀学子解除眼前的困难,顺利地拿到学费,这种急人所急的爱心帮助就像温暖的阳光一样,拂煦社会各个阶层,使捐助者与受助者都心生善念和感恩,传扬了互帮互助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
晚报对一些历史宝藏的挖掘,驱散了历史疑云,让读者了解到发生在陇原大地上那些尘封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这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以这种宝贵的精神激励人们奋斗,同时传承了陇原优秀的历史文化。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晚报常常有一些民族作家的作品,或者书写民族文化的文章,也让我们感受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和深厚。穆珺老师曾出过一本书叫《一株菩提》,她经常跟我谈起这本书的写作过程。
十年时间,她,一位女记者深入藏区数十次,访问无数的人员,翻阅大量的书籍、资料,十年磨一剑的执着,让她写成这本厚重的书,也有了心灵上的一次次洗礼。每当谈起过往的人和事,她常常悲悯地流泪。通过穆老师,我知道晚报人的不容易,知道他们披荆斩棘走出来的艰难路途;知道他们心怀阳光;知道他们体贴民意,为老百姓办事的能力和那种甘心情愿的朴实作风。
□张玉冰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蒲涛)今年以来,兰州经济区税务局牢固树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提升纳税人...
兰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