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兰州 今日永登 今日皋兰 今日榆中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今日兰州 > 正文

国之重器 世界先进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从科技术语变成“科技熟语”

来源:兰州晚报 2020-07-01 06:55   https://www.yybnet.net/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主环隧道本报报道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建成出束 甘霖翻拍杨澄中院士(左)和同事探讨业务杨澄中院士在患病期间会见外国友人扫码看视频

1987年年末,《兰州晚报》头版一则转自新华社的消息《著名核物理学家杨澄中同志逝世》,令兰州、乃至整个甘肃科技界无比悲痛。“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核物理学家杨澄中因患多发性骨髓瘤,经医治无效,28日下午在兰州逝世,终年74岁。”杨澄中同志是我国原子能科学研究开拓者之一。30多年来,他参加过我国第一台静电加速器的建造,主持了第一台重离子加速器的研究、设计,主持建立了兰州近代物理所,组织开展我国重离子基础物理研究,并参加了原子弹、氢弹的材料试验工作,为我国原子能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上世纪70年代,是杨澄中最先提出从中子转向研究重离子,又是杨先生提出并领导了中国第一台大型分离扇重离子回旋加速器(即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的建造。1988年底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建成出束,经鉴定和验收,重离子加速器主要指标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迄今为止,出自近代物理所的院士自创建者杨先生算起,已有杨澄中、魏宝文、沈文庆、詹文龙、夏佳文、赵红卫六位。杨先生与其继任者、“甘肃省科技功臣”魏宝文院士以及他们领导的团队,培养和打造了一支扎根甘肃、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重离子科学研究队伍,建成了享誉国内外的亚洲能量最高、规模最大的重离子加速器综合研究设施,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发展成为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核科学研究基地,引领着我国重离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以及应用技术的取得,为促进甘肃省乃至我国科技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集体成果

“荣誉是代表国家的”

笔者作为《兰州晚报》科技记者,每年都有多次重大报道与“兰州重离子”相关。

2010年,本报确定推出“五一”节特刊,致敬科学家等社会各界为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杨澄中先生为其中之一。时任近代物理所书记谢铭给予笔者采访以诸多帮助,提供了许多资料,联系了杨先生的知交故旧、同事和学生等配合采访。该所徐树威研究员是1963年为建所组建队伍,杨先生从清华要来的十人之一。据他讲,“上世纪70年代,重离子物理发展成为国际上核物理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杨先生最先提出,从中子转向研究重离子,把1.5米回旋加速器改装成为能够加速碳、氮、氧的重离子加速器。”

“1972年,杨先生等向二机部和国家科委提出在兰州建造一台大型分离扇重离子回旋加速器(HIRFL)的建议,并主持和亲自参加了它的概念性设计和立项论证。1976年11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了HIRFL的建造计划—7611工程。”1988年底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建成出束,经鉴定和验收,重离子加速器主要指标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这是一项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重要成果,主要完成人的第一位赫然写着‘杨澄中’,但它仍是一项集体成果,获奖者有127人之多。”然而,杨先生“甚至还来不及看见他为之设计蓝图的大器取得丰硕科研成果就走了!”“杨先生离去后,国际上许多著名科学家来电来函吊唁。美国一国际性学术刊物《今日物理》专为杨先生发了讣告,并介绍杨先生生前工作。这也印证了杨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我得到的荣誉是代表国家的’。”以上采访内容刊发在《兰州晚报》2010年4月30日《“重离子”奠基人杨澄中在他心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此文较为详实地记录了杨先生的毕生功绩,特别是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建造始末。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在建造的过程中,《兰州晚报》给予了持续关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总装调试今年年底将正式投入运转”(《兰州晚报》1988年7月14日)记载,“作为中国科学院核物理三大工程之一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将是我国的国家实验室。”

1988年12月12日凌晨,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个大型重离子研究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联调成功,“从主加速器中首次引出能量为每核子50兆电子伏特的碳离子束”。“这是我国继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后,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见载于《兰州晚报》1988年12月14日“标志我国回旋加速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建成出束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建成同类型装置聂荣臻来电向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表示祝贺”一文。这项重大成果在1989年11月10日“通过了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技术鉴定和国家竣工验收。”“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建成运行,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重离子物理研究的进展。”(《兰州晚报》1989年11月11日)

三代心血

重离子治癌装置正式投入临床治疗

“重离子加速器”从拗口的科技术语,变成兰州老百姓家喻户晓、琅琅上口的“科技熟语”不过是近十多年的事。而这,多半与大家都知道“兰州重离子”能治疗癌症有关,但少有人知的,是这一“国之重器”的建成凝聚了以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杨澄中院士、魏宝文院士等为代表的三代科学家的心血。

杨澄中先生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已确定了近代物理所未来“以重离子核物理立所,以重离子核物理相关的技术应用强所”的发展方向;而继任者魏宝文院士则是这一路径的坚定践行者,为重离子科学及其应用前瞻部署。“几十年过去了,事实证明他们当时的发展思路非常超前。”魏先生的学生,现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红卫院士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1991年8月13日,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HIRFL)由原国家计委批准成立,成为我国三大国家实验室之一。魏宝文担任该国家实验室首任主任一直到2012年,初期即提出了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上续建冷却存储环(HIRFL-CSR)的设想,并组织领导了方案设计和立项论证。如果说,兰州重离子加速器1988年建成出束,开启了我国中能重离子物理研究;那么,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2007年建成并投入运行,实现了从氢到铀的全离子加速,完成从低中能向高能的跨越,是与德国的重离子冷却储存环同属世界级的大型核物理实验装置。《兰州晚报》2008年7月31日刊文“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运行这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昨日在兰通过竣工验收”,这项国家“九五”大科学工程的建成为基础研究、重离子辐照材料、生物(重离子治癌)及空间辐射等应用研究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条件。

魏先生组织领导了在HIRFL上开展重质量丰中子新核素合成。目前,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已合成30种新同位素,研究90余种核结构,实现了从合成轻核、到重核、再到超重核的飞跃,填补世界权威核素数据手册及数据库空白,使我国在丰质子新核素合成研究方向上走到了国际最前列。与此同时,魏先生组织领导并确定放射性束物理为主要研究方向,詹文龙院士负责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中高能放射性次级束流线。(以上内容多见于《兰州晚报》2018月1月25日“甘肃省科技功臣魏宝文我国重离子科学的开拓者”)

魏先生作为近代物理所所长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即组织开展了重离子治癌前期基础研究。自2006年至2013年,重离子实验临床治疗肿瘤患者213例,疗效显著。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实现重离子临床治癌的国家。魏先生积极支持了重离子束肿瘤治疗示范装置在兰州和武威两市落户及其产业化发展。2015年,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武威)成功出束,2018年进入临床试验治疗,今年3月26日正式投入临床治疗。(《兰州晚报》2020.3.27)

从零起步,兰州已成为我国拥有重离子加速器数量最多的一个城市;从建所初期的几十人到今天近千人,从开始的基础核物理研究到新核素合成、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重离子治癌和诱变育种、生产核孔膜以及承担国际原子质量评估……历经数十年发展,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已成为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重离子科学研究和重离子大科学装置设计、建造“国家队”。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的题词“加速器加速科技进步,重离子重在造福人民”,近代物理所的三代科学家一以贯之地为此而努力。

本版图片均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提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何燕

新闻推荐

消费升级 商业变迁 晚报记录兰州从批发市场到购物中心再到线上线下融合的成长历程

晚报关于兰州商业市场的报道航拍兰州中心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尤其是都市年轻人越来越懂得“愉悦消费”,这和商场有着脱不开...

兰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兰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国之重器 世界先进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从科技术语变成“科技熟语”)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