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眼下,正是小学生报名“高峰期”,当爷爷奶奶们带孩子报名时,才知自己的孙子不能报名上学,因他属“孙子辈”。早就听说上学要“划片”,怎么又划出来一个“孙子辈”呢?令许多爷爷奶奶们不解。后来经过仔细了解,才知自己孙子的户口不在辖区内,所以不能报名
赵法伟 刘彩琴
投诉:多了个“孙子辈”的新说法
“如今上个小学比上大学还费事!”7月13日,70多岁的王善福老人来到报社发出了这样无奈的感慨。王老先生六岁的孙子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却迟迟报不了名,王老先生四处奔走打听、想办法,可孙子上学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据王老先生讲,他老伴是兰大一院的退休职工,儿子儿媳在永登县的连城电厂工作,6年前,孙子一出生即在兰州由他们老两口抚养,转眼孩子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可是这个上学报名难坏了老两口。按照兰州现行的小学“划片”入学政策,王老先生的孙子理应在兰大一院的职工小学——兰医附小就读。可就在报名时麻烦来了,校方以“孙子辈”为由,将他拒之门外,这让王老先生百思不得其解。
王善福老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儿子、儿媳的户口不在市区内,孩子随他母亲的户口,而报名时校方说,如果孩子的户口在片区内,那么在这里上小学是完全可以的,可是孩子已经属于“孙子辈”了,不能报名。王老先生说,他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也走访了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就没有类似于“孙子辈”不允许在职工单位所属的小学上学的规定,连续多日,老两口为孙子上学的事而天天发愁。
调查:尴尬的“孙子辈”现象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几年,许多80后年轻人开始迈入“爸爸妈妈”行列,他们在外打拼奋斗,孩子自然留给了父母照顾,而这些孩子在入学时,面临“划片”、择校、父母非本单位职工,孩子不能在职工子弟学校就读等诸多问题。于是就出现了许多像王老先生一样为“孙子辈”上学奔波的家长,上学找“关系”、“条子”、“票子”一样都不能少,成为众多家长被逼无奈的选择。
记者了解到,这位家长遇到的情况和王老先生一样,孩子爷爷奶奶在这所学校的服务区,但孩子父母户口不在本地片区,按照学校规定不能报名。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爷爷奶奶带着孙子来报名的占了很大的比重。排队等候的赵大爷告诉记者,由于儿子在上海工作,结婚后家也就安在了上海,儿子儿媳只能将孩子交给他们照顾。可排了一早上的队,孙子的名还是报不上,就因为孩子在上海出生,户口也随他父母。而校方说,不是当地户口不能报名。“那我们该怎么办,难道把孙子送到上海?”赵大爷无奈地对记者说。
“每个教学班都是有人数限制的,这么多人,学校怎么能接纳得了?”在采访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校长向记者出示了一沓领导和朋友的“条子”,她无奈地说:“谁都惹不起,这些天我都不敢再拿电话,所有陌生号码都不敢接听。”而这些字条意味着本片内将有多名孩子向外“流动”,他们的上学权利被“挤掉”了。
分析:平衡教育资源才是硬道理
就此现象,记者采访了甘肃政法学院社会学资深教师任文启。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任老师说,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体制内行政力量占主导地位,再加上中国户籍制度的局限性,导致出现了“择校”、“片区”、“孙子辈”上学难等一系列问题。其次,地区间和地区内贫富分布不均衡,使得教育资源也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许多地方教育资源稀缺,教育市场发育不良,从而使有钱、有“关系”的孩子向教育资源发达的地区靠拢,家长们急功近利的想法,想让自己的小孩从一开始就有个好起点。可家长在这种盲目跟风的心理影响下,却忽略了其他小孩也有同样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剥夺其他人的正当利益,破坏了教育机会的均等性原则,造就了许多像王老先生一样的普通老百姓只能望“学”兴叹。
任老师说,要解决“孙子辈”上学难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对教育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加大扶持力度,使教育资源的分配尽可能的合理和均衡,更加人性化一些,使得“划片”真正做到只是在“划”地区,而不是在“划”教育质量和师资品质的优劣。老百姓也应该客观理性的分析选择,而不是盲目从众,挤破头似的往那些所谓的“名校”进,“起跑线”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还在孩子日后的学习和自身的努力,只有家长们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新闻推荐
8月23日晚,在永登县南街附近,一辆货车和一辆面包车相撞后,失控的货车冲进了路边的两家商铺,所幸无人员伤亡。事发后,大货车司机不知去向。...
永登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永登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