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来,受冷暖气流频繁活动影响,6月20日至7月9日期间,省内大部分地方连续出现降雨天气过程,且部分地方出现了中到大雨,甚至大暴雨过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同时,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部分地方,也形成巨大的威胁。连日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兰州市多处地段依然存在严重的泄洪和地质灾害安全隐患。
伏龙坪
住户很担心
连日来,记者走访城关区伏龙坪自强沟等地质灾害隐患现场发现,许多居民院落建造在山边上,而排水系统仅以沿山体形成的小沟自流为主。“虽然我们居住在山上已有多年,但每次下雨,我们就会提心吊胆,前几年,政府部门在山上多个地质灾害点设置了地质灾害隐患挂牌监测点,并派‘监测员\’随时巡查监测,一下雨就告诉居民避险,但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人命关天啊!最近一段时间的连阴雨天气,我们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今年76岁、居住在自强沟的邸老先生说。
7月6日,记者在伏龙坪街道前街社区走访时,社区主任沈培芳告诉记者,最近一段的阴雨天气着实让人捏着一把汗。她说:“连日的阴雨天气,虽说辖区大多数居民在清凉的雨夜安然入睡,而社区的领导和地质灾害监测员们却彻夜无眠。每次下雨时,我们都要对存在险情的居民点挨家挨户提醒告知,并对整个辖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和监控。”
垃圾及违建
霸占排洪沟
“主汛期已来临,可市区部分地方的排洪沟内仍然堆放着大量的建筑垃圾,而且部分排洪沟内还建有违法建设,如果骤发暴雨,洪水一旦袭来,后果将不堪设想。”6日,正在兰阿公路沈家坡段等车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对此他表示担忧。
记者在雷坛河沈家坡段的排洪沟内发现,沟内大部分地段堆放着垃圾,部分地段还建有简易厕所,将本来就不算宽的排洪沟的一半地方占据;在沈家坡段一加油站后边的排洪道内,还建有一处平房,由于周围用隔板围住,记者无法走近查看,但从平房内伸出的烟筒等情况来看,是住着人的。
同时,在城关区五里铺桥头排洪道内,一施工单位将大量的建筑垃圾倒在排洪沟内,如果不及时清理掉,这将严重影响到泄洪。在七里河桥排洪沟内,众多树木临时组成了“小树林”,霸占排洪沟的底层空间。
记者走访还发现,雷坛河洪道内的部分地段住户的房屋,其地基都是依着排洪道的,且部分房屋的地基已经被洪水冲刷得凹了进去,如果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一旦遇上较大洪水的再次冲刷,极有可能发生不测。
滑坡灾害
逐年增多
记者从市国土资源局了解到,经过多年对兰州市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调查发现,频袭兰州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坍滑三种,其中尤以滑坡为甚。
来自兰州市国土资源局的一组数据显示,2007年兰州市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54处;2009年底,兰州市灾害现状境内发育各类地质灾害点883处;截至2010年地质灾害隐患点达到了895处。
“兰州地质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所处的特殊地质结构和地理环境。”相关专家认为,兰州市地处黄土高原西部,地形复杂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加之近几年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使得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严重,成为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与此同时,气象和水文也成为兰州市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属温带干旱气候的兰州虽然降水较少,但降雨强度大,历时短,局地性暴雨多。加之兰州植被条件差,区内植被覆盖率不足5%,水土流失严重,脆弱的生态状况在强降雨的影响下显得不堪一击。
今年1月至5月份,全省已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超过万元的地质灾害61起,共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4752亿元;发生重大地质灾害险情4起,威胁人口2万多人,潜在经济损失10亿元。
地形复杂
隐患重重
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称,从大的环境来看,兰州的地质环境比较脆弱,高密度的人口居住、两山夹一河的狭长地形,造成了兰州市成为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和易发区。
相关人士介绍,兰州地质灾害的内因是复杂的地质构造、特殊的岩性、不利的地形地貌,而外因则是人类活动所致,可用土地虽有限,但向山要地、向沟抢地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势必会引发越来越多的地质灾害。从去年调查的情况来看,今年存在地质灾害且呈上升趋势,主要存在的范围为:城关区皋兰山、大砂沟、白塔山、桃树坪等地区,主要威胁基础设施、厂矿企业、铁路、公路及旅游景点等。
据气象部门预测,近几年,兰州市已经进入了丰雨期,也相应地进入了地质灾害高发期和重点防范期。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兰州市有严重隐患区点达895处,较去年增加了32处。其中特大型45处,大型178处,集中在主城区、人口稠密区和工矿区,直接威胁人口66.7万,威胁财产2600亿元。
全市地质灾害
七成属“人为”
就兰州市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国土资源部门的相关人士认为,因历史欠账等原因,兰州七成以上地质灾害的发生多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据称,今年兰州市将严把地质灾害易发区项目立项、选址、设计、施工、验收中的地质灾害预防审批关,以杜绝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情况的发生。并将对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同时,随着人口的膨胀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兰州山前坡下存在着普遍的切割坡脚、占地盖房现象,人为创造数米乃至10米高的黄土陡坎,严重破坏了斜坡的天然稳定性,随时威胁着坎下、坎上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一遇较强降雨或震动,就会出现突发性的地质灾害。
另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合理开采阶地砾石和沙料使兰州地区Ⅲ级以上阶地卵石层在黄河两岸一些地区有所出露,导致上覆坡体悬空,增加了形成崩塌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随着人口增加,城市生活用水量大增,像白塔山、华林坪、兰工坪、伏龙坪、桃树坪、望桓坪等台地边缘人口密集、生活用水量大,但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生活用水处于漫流状态,长期渗入水敏性和湿陷性极强的黄土中,使坡体或地基软化,引起房屋开裂及黄土斜坡的稳定性逐渐恶化。
多项措施
整治隐患
据称,兰州市今年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仍以群测群防为主,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并列支一定经费,推进群测群防体系规范化、标准化。同时,还将进行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兰州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建设。在年内力争完成皋兰山、大砂沟、西固南山等8处野外观测站的建立及完成180处其中城关区40处、七里河区36处、安宁区11处、西固区15处、红古区21处、皋兰县16处、榆中县14处、永登县27处标准化监测点的建设工作。
依据市政府制定的《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度》,实行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各负其责和属地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坚持“谁引发、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治理原则。
继续实施
“搬迁避让”工程
目前,防治地质灾害的方式有群测群防全民预警系统、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方式,其中2008年编制了《兰州市地质灾害金地安居工程实施意见》,金地安居工程以政府主导、社会帮扶、群众自筹结合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危旧房改造等政策予以实施,以地质灾害重灾区的群众实施整村搬迁。
自2009年起,兰州市每年以财政拿出一部分、区县负责提供搬迁避让宅基地和组织施工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等政策,对地质灾害重灾区群众进行分批搬迁。
据悉,兰州市每年计划搬迁1000人,而且每年的搬迁计划都列入市财政预算,依据市政府每年发布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有计划进行搬迁。目前,随着资金渠道的畅通,金地安居工程已渐渐步入正轨。
新闻推荐
7月31日,一辆满载水泥的三马子在永登县城关镇五渠村桥头100处突然熄火倒退,掉进了路边大坑,一名男性驾驶员当场身亡。目前,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中。□晚报记...
永登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永登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