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我的创业梦】养殖场里育“金凤”
本报通讯员 龚立忠 钱永有
瘦瘦高高、不修边幅、戴着一副近视眼镜,憨厚的脸上挂着笑容——他就是36岁的永登县金凤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甘多学。
经过多年的努力,甘多学已建成一处占地7亩、拥有标准化鸡舍4栋、笼养蛋鸡两万多只、固定资产200余万元的标准化养殖场。
从最初对养鸡一窍不通,到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大王”,甘多学凭借勤奋与努力,成就了自己的“创业梦”,也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
1997年6月,从甘肃省畜牧学校毕业的甘多学没有急着找工作。此时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从事蛋鸡养殖。
在进行了一番深入的市场调查之后,甘多学回到家乡,用全家人积攒下的9000多元钱,养了300只小鸡。然而,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第一年经营下来,几乎没有什么利润,看着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甘多学心里难过极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甘多学重新振作,悉心学习科学养鸡技术。他先后到周围大型养殖场取经,请教有经验的养殖户,学习阅读大量养殖类书籍,弥补自己在养鸡知识和技术上的欠缺。通过自学和对死鸡“开膛检验”,逐步了解了鸡的病理常识,并掌握了对鸡的防疫、消毒、滴鼻、点眼等方法。
300只、600只、900只……年复一年,甘多学的养鸡场规模越来越大。2009年初,他投资18万元,建起了机械化养殖场——饮水、喂料、收蛋、出粪全部由机器完成。这年年底,他除了还清银行贷款外还有结余。
“养殖业正在转型,必须走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的路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2009年12月,甘多学成立了永登金凤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
他开始广泛联系养殖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我担”养殖新机制,对刚刚涉足养殖业的农户,采取包产品质量、包养殖技术、包产品销售的“三包”办法,扶持农户走上养殖路。
甘多学给每位社员发放养殖日志表、饲养手册、技术服务跟踪卡,免费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信息交流等服务。同时,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组织养殖大户到养殖业发展较好的河南郑州、宁夏银川等地参观学习。如今,金凤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初步形成了集种鸡饲养、苗鸡孵化、饲料经营、技术服务、销售、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柳树村的冯东海在甘多学的帮助下办起了养鸡场,培育鸡苗2500只。2010年4月,冯东海患胰腺炎住进医院时,甘多学帮他加工饲料、喂鸡、售蛋,当年收入10万多元。现在,冯东海存栏7000只蛋鸡,新修了房子,购置了家用电器,还买了一辆小轿车,一下子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以前,连城镇牛站村的王维成家里十分困难,整日里唉声叹气,愁眉苦脸。甘多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找到王维成,向他承诺如果愿意养殖蛋鸡,先免费提供苗鸡和饲料,若有收益,也只需归还部分成本。在甘多学的帮助下,王维成养鸡第一年就盈利2000余元,现在年存栏量已超过3000只,收入逐年提高。
在金凤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20多户贫困家庭实现了脱贫致富,合作社真正成为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平台。
为了保障群众利益,甘多学积极发展品牌战略,探索出一条“合作社+基地+品牌+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他还于2011年9月注册“金柳”牌营养蛋商标,统一产品包装,统一组织销售,产品经过分选、消毒、包装,直接进入当地和周边超市,销往兰州、西宁等城市。
“作为一名农村党员,我一定要发挥自己的带头模范作用,为贫困户免费提供饲养管理、防疫灭菌、产品销售等服务,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加入到蛋鸡养殖行业中来。”甘多学说。
2012年,永登县金凤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兰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执著的甘多学用辛勤的汗水铺就了成功之路,他说:“靠自己努力创造的劳动果实才最甜美!”
新闻推荐
关注农民工讨薪工程层层转包致欠薪频发永登县劳动监察大队帮助农民工成功清欠。本报记者朱宇鲲编者按:本报与省人社厅劳动监察部门联合开展的“关注农民工讨薪”已持续一月有余,帮助众多农民工成功...
永登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