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头到超市,菜价翻了好几番。
甘肃省作为全国农产品生产的主要基地,从去年开始被列为全国“农超对接”试点省份之一。今年3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规定,至2012年全省“农超对接”试点企业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要达到50%以上。那么,兰州各家零售超市和农民之间如何对接?市民吃上物美价廉的新鲜蔬菜了吗?近日,记者在榆中、兰州各家零售超市展开了调查。
参与者少
对接速度过慢
“我们的理解也很简单,就是直接到田间地头去收购蔬菜,然后快速运转到超市,减少层层加价,蔬菜的成本自然降低。”华润万家兰州店行政总监单志刚说,但这样的目标至今还没有实现。因为,蔬菜的价格弹性比较大,从供货商手中购进的蔬菜,如果第二天蔬菜掉价,超市就会亏本。“推进农超对接的速度还是太慢,去年报的项目,如今还没有批下来。”单志刚说,华润万家超市在省外的“农超对接”项目做得都很好,唯独兰州的对接慢。单志刚认为甘肃省“农超对接”发展比较缓慢,原因是参与者太少。
菜农不知道
什么是“农超对接”
记者在国芳综超、华润万家、大润发等大型零售超市了解到,目前均未形成完善的“农超对接”体系。超市的蔬菜采购是通过供货商直接供货的。记者在榆中县采访时,这里的农民并不知道“农超对接”是什么。榆中县定远镇张老营村村长说,这里是兰州高原夏菜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但“农超对接”效果并不明显。张老营村种有西兰花、莲花菜、西葫芦等30多个品种的蔬菜,几乎全部交给了村里的蔬菜冷库。
“兰州蔬菜市场的菜贩子,一般都在这些冷库来提货。”一位蔬菜冷库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将蔬菜批发给菜贩子后,也要经过几道手续,到了市场后价格自然就高。采访中记者得知兰州的零售超市、菜市场等蔬菜销售点上,蔬菜几乎全部由二级或者三级供货商来供货。
结账时间长
影响对接效果
据榆中顺源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蒋得辉介绍,榆中有农民合作社140家,他的合作社建库时向银行贷款140万,民间借贷100万,加上农民的入股,建成了全县首批农民合作社示范基地。由于本地超市结账时间长,影响合作社资金链,因此这些基地并没有直接向本地超市供货,而是由中间商向超市供货。同时,合作社也在杭州建立了两个蔬菜销售点,尽管杭州的供货方式赚的钱比较少,但运作资金有保障。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这种现象很普遍,即使一些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合同,但在利益的诱惑下,违约将所产蔬菜卖给市场的大有人在。
“超市门槛高、结账时间太长,给农民合作社增添了负担,导致合作社由于资金运转困难而被迫停业。”市农牧局相关人员说,目前兰州有农民合作社将近400家,但实现“农超对接”的只有两家,而且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能否继续实现“农超对接”,目前很难预料。
相关新闻
西固“周六集市” 昨日开张
晚报记者 滕效宏通讯员 朱 琳
本报讯“白菜6毛一斤,大葱8毛一斤,这么新鲜的蔬菜,可真是物美价廉。”12月11日,一早就来赶集的王奶奶这样说。当日,西固区商务局在西固公园门口举行平抑物价“周六集市”活动。
短短半小时内,“周六集市”活动现场已被闻讯赶来的居民围得水泄不通,现场异常火爆,卖家也是应接不暇。现场是由西固区供销社和市、区各放心食品生产企业开展的平价供应销售活动,销售产品包括肉禽类、粮油、肉制品、豆制品以及从省内部分地方调运来的蒜苗、大葱、白菜、萝卜、洋芋、番瓜等十多个品种的生活必需品。在活动现场还设置有咨询展示台,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为过往群众展示假冒伪劣酒品的辨别方法,为群众发放家电以旧换新的宣传资料。
新闻推荐
昨日,记者就市民热线反映的4路车何时延线进行了采访。记者了解到,虽然相关部门都在为开通公交线路一事积极准备,但由于涉及其他方面问题较多,需要协调解决,因此大青山蔬菜瓜果...
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榆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