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种植经营有差异
推广“对接”存难题
市农委最新的全市蔬菜价格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兰州市蔬菜的平均批发价格同比增长了5%—8%,而地头蔬菜的收购价并没有上涨。政府希望通过“农超对接”解决菜农卖菜难,市民吃菜贵的问题,“农超对接”话题再次成为热点。甘肃省作为全国农产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去年被列为“农超对接”试点省份之一,推行一年来,“农超对接”运行情况怎样?对接成效又如何?能否真正解决“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难题?为此,记者对农户、中间商和销售商等各个环节展开调查。□晚报记者 殷晓霞 祁进宝
农户:减少中间环节增加收入
时下正值兰州露地蔬菜上市的淡季,在兰州市城关区青白石街道的青石湾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正组织村民把一束束简单包装好的油菜、茼蒿装箱。“油菜、茼蒿和樱桃萝卜是现在唯一能及时给超市提供的本地菜了。”他说,每天供货都得定量,大约500公斤。
“不过,实行‘农超对接\’以来,农民的积极性在逐年提高。”这位负责人说,农超对接模式直接将农民自产的菜运到超市,减少了二道贩子这个中间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抑制了菜贩联合压价,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青石湾蔬菜专业合作社已由最初的6户发展到60户,所配送的蔬菜品种也由原来的8个发展到19个,旺季时每天向超市提供蔬菜2500公斤,淡季时500公斤,平均月送菜6万斤。由于减少了中间环节,每斤菜可增加0.2元的收入,一年就可以多增收14·4万元。
市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中心副主任杨文礼说,该中心促成了青石湾农产品产销合作社与兰州百合蔬菜配送公司的直接紧密协作,直供华联、华润万家和王府井等七个大中型连锁超市,进一步完善了青石湾农产品产销合作社与国芳综超七个连锁店的合作。
配送公司:诸多难题尚未解决
“‘农超对接\’的最终目的,是减少蔬菜贩运的中间环节,降低蔬菜的价格,进而保证消费者吃上新鲜廉价的蔬菜。”兰州百和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洪涛说,这种合作方式可实现产销关系的稳定及批量大、变化小的蔬菜产业链。他坦言,在兰州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超对接,其实还尚需时日。
“首先是农产品档期不能有效解决。”马洪涛说,兰州市蔬菜供应档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每年的3月份到11月份,是本地露地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这期间,完全可以足量、及时供应各大超市,而在11月份到来年的3月份,随着露地蔬菜的减少,主要供货来源只能是少量的反季节蔬菜和外地蔬菜。
“其次是超市的门槛太高,结算周期长。”马洪涛说,超市要求必须以菜种的齐全为前提条件的,如果某种菜不能及时供应上去,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农民。而且,超市的结算周期又长,最快一星期,最长的要等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样一来,就给农民合作社增添了负担,导致农民合作社因资金运转困难而被迫停业。
作为“经纪人”,配菜公司为超市和农民架起一条通道。不过,从专业分工的角度来看,超市偏重零售,而农业经纪人主要就是负责采购。因此,短期内超市不可能完全替代农业经纪人。“这个问题也是发展农超对接的瓶颈问题。”杨文礼说。
超市:直购采购量要大
“对‘农超对接\’,我们的理解很简单,就是直接到田间地头收购蔬菜,然后快速运转到超市上市。”华润万家西固中街店负责人陈志龙说,这样可以减少蔬菜贩子的层层加价,菜价自然降低。但令陈志龙感到遗憾的是,这个目标至今还没有完全实现。“推进农超对接的速度太慢,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扶持力度。”陈志龙说。据了解,华润万家超市在省外的“农超对接”项目做得都很好,唯独兰州的对接慢了半拍。陈志龙认为,“农超对接”发展比较缓慢,另一个原因是参与者太少。
兰州市农产品产销协会秘书长邓有明说,农超对接在兰州速度很慢,主要原因是农民和超市在种植结构和经营理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部分农民生产技术不达标,不能参与到“农超对接”中。他介绍,目前兰州市有农民合作社近400家,但真正实现“农超对接”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还有20多家农民合作社正在靠拢。
记者同时从国芳综超、大润发等大型零售超市了解到,这些超市目前除了和少数的配送公司有所联系外,均未形成完善的“对接”体系,蔬菜采购基本是通过供货商进行的,而不是从农民专业合作社那里采购。
国芳综合超市生鲜部经理张晖说,超市“直购”的存在与采购、生产规模密切相关,当采购量达到一定数量,且生产方也形成组织化生产时,“直购”会降低经营成本,使多方受益。而如果采购量较小,且生产方比较分散时,社会专业化分工决定中间环节是有必要的,农业“经纪人”在面对散户进行收购时,有其经验、成本优势。超市“直购”和农业“经纪人”,在不同条件下,各有优势,不可能完全替代。
建议
直购直销加扶持
减少流通降菜价
本报讯 “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如何解决蔬菜流通环节的这对矛盾,昨天市供销社召开“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工作座谈会”,包括专业合作社、县区供销社以及供销系统市直企业的22家单位负责人展开讨论,并形成共识,将通过市场+专业合作社模式的“农‘场\’对接”,改变生产源头上“菜贱伤农”和销售终端的“菜贵伤民”。
□晚报记者 刘蔚霞
因为减少了流通环节,“农超对接”被称为降低菜价的“灵丹妙药”。甘肃省作为全国农产品生产的主要基地,从去年开始被列为全国“农超对接”试点省份之一。省政府也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但根据昨天会议上交流的数据,兰州市目前共有农民合作社近400家,实现“农超对接”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
榆中县供销社副主任白万金认为诸多因素制约了“农超对接”。首先是专业合作社规模小,榆中的专业合作社达173家,但大都规模小,无力参与到农超对接的工作中去;其次是合作社蔬菜品种单一,且数量较少,与超市的大需求是一种矛盾;加之缺乏专业人员,根本无法实现从基地到超市的对接。据了解,目前的超市供应商都是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一般的合作社根本无法企及。
兰州市果品茶叶公司副经理李连军认为,相对于“农超对接”,“农‘场\’对接”可以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的自身优势,采取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模式,开展订单业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专业大户等建立直接采购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对接关系,减少中间环节。
据悉,由兰州市果品茶叶公司出资建设的小沟坪标准化菜市场已被列入兰州市政府建设标准化菜市场建设项目,现已基本建设完毕,共计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
在座谈会上,李连军表示将与县、区供销社以及下属的专业合作社合作,让优质的农产品及蔬菜直接进入小沟坪菜市场,实行终端消费市场的运营模式,以减少中间环节平抑物价。价格由菜市场与合作单位及菜农协商统一定价。菜市场将依靠各县区供销社社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市场行情与种植基地的农户协商收购品种、等级及价格,签订购销合同,统购包销。
李连军说,通过市场+专业合作社模式的“农‘场\’对接”,即能改变生产源头上“菜贱伤农”和销售终端的“菜贵伤民”,也将实现三赢,即市场赢得了“菜园子”,降低了流通成本;农民赢得了稳定的“菜摊子”,避免了卖难问题;市民赢得了物美价廉的“菜篮子”,得到实惠。
青白石是兰州市的蔬菜种植基地,近几年,转型为叶类特菜基地,产量大增。但随着兰州市清退马路市场后,农民已无处零销蔬菜。因为商贩联合压价,农民得不到与市场行情相符合的报酬。蔬菜通过三四道手后,到了市民菜篮子时,0.5元1斤的蔬菜就变成了2—3元每斤。为此,青石湾村的12户农民自发于2009年4月组建了兰州市青石湾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68户,已建成无公害蔬菜检测点,并和3家超市、20多个店开展了业务,每天销售蔬菜3000斤。
在昨天的座谈会上,青石湾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算了笔账,“农民销售价每斤提高1角钱,年销售500万斤就能使农民增收50万元,超市销售价每斤低1角钱,就能使市民少支出50万元。”虽然该合作社在“农超对接”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他坦言,将蔬菜分别配送到各大超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合作社的运行成本在不断加大。他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促使合作社形成蔬菜的初级包装和分级销售,给合作社提供社区市场直销点。他还建议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合作社自发进入市场,联合进入超市。
进城直销 建3个榆中农产品超市
榆中距兰州仅30公里,交通便利,有实施“农超对接”的有利条件。榆中县供销社副主任白万金昨日透露,榆中拟成立榆中县农副产品购销中心,建设八个农产品收购站,实现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统一管理。今年,榆中县供销社计划在省政府家属院、市政府家属院、省供销社家属院三处分别建设3个榆中农产品超市,由榆中县农副产品购销公司全程负责农产品供应,将榆中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
兰州市农副公司孔家崖肉菜交易市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与兰州市各专业合作社合作,在市场内直接设专柜或专区实施“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菜价。市供销社主任倪惠平提出,要把市场建设成农副产品小型辐射中心,建设成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农副产品“进城入市”的直接平台。已建成的各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要借鉴城关区刘家滩蔬菜市场推行的供销社平价供应区的经验和做法,以专柜、专品等方式在各类市场开辟出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直营点。
目前,市商务局在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兰州实际,正在抓紧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快“菜篮子”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
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榆中县能源办为新建成的50个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免费发放沼渣沼液抽吸车。近年来,榆中县积极开发绿色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全县除马坡、银山等个别高寒...
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榆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