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们正在挖黄芩
本报讯 在今年召开的第十七届兰洽会上,榆中北山中药材首次亮相便受到了客商的追捧。一项投资额达5800万元的项目成功签约,计划建设总面积6万亩的药材基地,同步建设药材综合交易市场、药材加工厂等配套设施。这是贡井乡引进的首个特色项目,开创了榆中县北山地区产业经济大发展的新局面。近日,记者走进贡井,感受一个新型产业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变化。
小康,一个普通农民的心声
在常明宏鑫药材专业合作社里,我们见到了“赫赫有名”的药材种植大户魏常明,瘦小的身躯、洗得发白的衣服、一双布鞋,谁也无法把他和北山“药材王”联系起来。但正是这位朴素的农民,正在带动着乡里乡亲的百姓们种植药材奔小康。
魏常明是贡井乡吕家岘人,当过农民、收过垃圾、种植百合赔过本,可是不安天命的他一直为了自己的小康梦拼搏不息。从2008年起,在乡政府的引导下,魏常明将一些农户的闲散地和15度以上的坡地通过村委会合理流转,租过来种植药材。从最初的几十亩、几百亩,到现在的数千亩,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贡井乡的好多山头已经被魏常明的药材所覆盖。
“4年前,我种植百合亏本了,一下子赔了几十万,家里又没有固定收入,女儿、儿子上学的钱都拿不出手,就在生活窘迫无助的时候,是中药材种植让我看到了希望,现在我每年收入70多万,家里终于奔小康了。”魏常明对记者说,短短4年时间,种植中药材让他从一个收废品的变成一名身价数百万的大老板。现在他的药材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一年四季要雇100多人拔草、挖药、种药,今年他又租了7000多亩土地,用他的话说:“明年我要大干一场,也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尽快走上小康路!”
专业合作社成为药材发展新力量
榆中县北山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干旱少雨,日照充足,加之黄土高原特有的白绵土土壤,极适宜种植甘草、黄芩、板蓝根及银柴胡等耐寒耐旱中药材。经检测,贡井乡生产的各类中药材主要元素含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药材种植基地新项目的落户,对推动榆中县北山农村经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贡井乡被外界冠誉“药材之乡”,在乡镇府的领导和种植大户的积极配合下成立了常明宏鑫药材专业合作社,带动大户十几户,小户百余户,共同开启了北山药材发展的新纪元。
贡井乡是榆中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耕地资源丰富。自2008年开始,全乡通过扶持大户,规模流转土地开始药材种植。截至目前,全乡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1000亩,每亩收益达6000余元,成立的常明宏鑫药材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00多户。“‘合作社+大户+企业\’通过加强农户与合作社的联系,加强合作社与市场的全面衔接与深度合作实现全乡中药材种植与发展的长效机制。”贡井乡党委书记冒立榜如是说。
开创北山地区中药材发展新局面
随着中药材产业的不断壮大与发展,中药材产业效益的不断提升,依据贡井乡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兰洽会签约项目执行规划,全乡在3—5年内达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面积60000亩,建成5—10个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力争使甘草系列产品加工、黄芩产品加工等项目取得突破,“北山甘草”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通过国家认证。
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全乡中药材的流通和加工业也异军突起,产业链条不断得到延伸。2009年贡井乡组织种植大户到陇西、岷县等中药材种植大县参观学习,先后聘请市、县有关部门专家来吕家岘村举办药材加工科技培训班,去年以来已经共培训药材加工农民460人次。目前全乡中药材加工厂发展到两个,主要加工甘草、板蓝根和其他中药材,形成了以贡井为中心的北山中药材粗加工基地,并向精深加工发展。同时发挥党员和骨干药农及贩运大户的作用,积极与周边药材集散地市场衔接,与外地客商建立长期供销关系,解除了药农的后顾之忧,较好地解决了药农在种植到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了农民们近一步扩大种植的信心。
据悉,榆中北山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投资方向包括甘草、黄芩、板蓝根等药材种植和集订单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药材综合交易市场投资两个板块,按照该项目规划,预计到2012年,榆中北山地区中药材万亩基地整场投产后,亩均收入预计达6000元,可实现年产值两亿元。药材基地覆盖农户可达1500户以上,将有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与农业科技推广。
结束采访时,贡井乡党委书记冒立榜说:“青海同济药业新项目的正式签约,是榆中北山地区中药材基地的新开端,我们有信心做好、做足北山地区资源转换为资本的文章,以中药材为突破口,打造整个具有北山特色的产业基地,开创北山地区中药材发展新局面。”
新闻推荐
本报讯 在昨日召开的全市供热工作会上,市建设局对2011年—2012年度供热先进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并颁发了“供热工作先进单位”奖牌。这10家先进单位分别为,兰州市西热东输项...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