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暖暖的冬日阳光,恬静安逸的午后,焕然一新的村庄,再加上墙壁上漂亮的装饰画,这就是榆中县金崖镇高沿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点现在的新面貌。11月23口中,记者在榆中县定远镇猪嘴岭、金崖镇高沿坪等易地扶贫搬迁点上感受到了这一民生项目带给农村的变化。
走进定远镇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一幢幢崭新的“洋房”整齐划一,商店、修理铺,环境整洁,设施齐全,老人们在广场上聊天、晒太阳,孩子们在打闹嬉戏,一幅幅美好和谐的景象。领着孙子聊天的村民宋德明是2009年7月搬到这里的,在山里走过了人生的大半辈子后,他意识到交通和环境带给他的不便,于是,从定远镇陈家沟村木石屲社搬出山来成了他一辈子的梦想,终于攒足了钱,在当地政府的补贴和帮助下,2009年,全家6口人走出了大山,感受到了改革的春风。
榆中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定远镇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只是榆中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一个缩影,自2006年以来,全县已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12个,其中,7个安置点已完成建设任务,搬迁农户已入住。”
北山哈岘乡的纪儿村是全县最为偏远的村之一,“从县城去我们纪儿村,先要坐3个多小时的班车,然后下车还要步行20里,孩子们上学没有办法,我们出趟山也不容易啊!”从哈岘纪儿村搬到定远镇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的搬迁户赵勤说。“现在好了,用水方便,电也是现成的,出门就有小卖部,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据了解,定远镇搬迁户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推广,搬迁群众逐步树立起教育意识、商品经济意识和科技致富意识,人口素质明显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来源由单一的种养业,逐步向种养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商贸业等多元化转变,拓宽了致富渠道。
随后,记者走进了正在兴建中的金崖镇高沿坪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榆中县发改局负责人说:“该工程计划将北山地区哈岘、上花岔、园子岔、金崖四乡镇共666户2600人整体搬迁至金崖镇高沿坪安置基地集中安置,属贫困搬迁。工程总投资3915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1290万元;整合中央其他专项资金321.45万元,地方配套249.2万元,群众自筹2054.35万元。”
据悉,高沿坪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2564亩,配套建设农田灌溉干、斗渠26.5公里,建人畜饮水工程666户,新建住宅666套,建筑面积38777㎡,配套大门围墙,建安置区造路7.5公里,迁出区环境恢复2125亩。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建设,以较低的扶贫成本,极大地改善了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并通过培育和壮大安置区的后续产业,为搬迁群众搭建起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的平台。据榆中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榆中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重点安排对象:一是生存条件恶劣,扶贫成本过大,无法就地脱贫的群众;二是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急需避险搬迁的群众;三是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因生态工程建设和保护需搬迁的群众。搬迁方式采用整村整社搬迁,对同一迁出点,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整村整社迁出。
“现在感觉真好,我们家家户户都住的是洋房,还能天天去集镇逛街。与往日整天蹲守在北山旮旯里相比,简直过上了天堂般的生活。”来自金崖镇大涝池村的老白如是说。通过易地搬迁,不仅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而且经济收入也稳步提高,祖祖辈辈走出大山、走出贫困、迈向小康的梦想因易地搬迁得以实现,真正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搬迁目标。
新闻推荐
甘肃省大力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排 新建建筑设计阶段强制性标准执行比例达100%
【本报讯】从12月10起,由国家住建部派出的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专项监督检查组对四川省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为期两天的专项督查。据了解,四川省着力推进建筑节能和城镇供热体...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