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11月21日,冬天的榆中漫山遍野呈现出微微的荒凉,而定远镇的万家便利超市却是另一番景象,店内货品琳琅满目,前来购物的顾客络绎不绝,这便是榆中县“万村千乡”工程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榆中县自2006年启动“万村千乡”工程以来,目前已有农村便利超市243家,经营范围由日用品扩大到农副产品、农资、农户废旧物资、农膜回收等多个方面,乡镇超市覆盖率超过52%。通过“万村千乡”工程的实施,带动900人就业,增加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受益农民30多万人。
定远镇“万家便利店”店主吴维军原本是县供销社的一名普通职工,辉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供销社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那时的供销社可是抢手岗位,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所有居民货物的供给全靠供销社的调度,那时我们的工作是相当的吃香啊!”时代的春风遗忘了供销社的辉煌,“由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导致经营阵地逐渐缩小、经济效益逐年下滑,所以供销社渐渐萎缩了。”榆中县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曾正满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一系列的改革,榆中县的供销社在历史的夹缝中生存了下来,个体承包、万村千乡,供销社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子。
说起自己的“万村千乡”便利店,吴维军夫妇俩满面笑容,崭新的柜台、改造一新的外部店面、齐全的设施和新型的经营化理念都让他的便利店在全镇人面前赚足了眼球。吴维军告诉记者,改造黑屋子,推倒土台子;拆三尺柜台,立自选货架;打破统购统销,建立自主经营。万村千乡的工程搞开放式货架,品种多了,设施也好了。
改建初期,吴维军还担心,改用开放式的货架不好管理,通过几个月的试营业,他的担心完全消失了,他的观念转变了,顾客也比以前增加了,他趁热打铁,把店面由原来的5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100平方米。
榆中县城关镇供销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城关镇共有3个万村千乡农资点,通过门店租赁、便利店经营,去年收入19万元,今年收益达29万元,供销社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啊!”“万村千乡”只是供销社发展的一个缩影,2009年榆中县供销社的班子结构和发展思路作出一系列调整后,供销社的发展势头迅猛,截至目前,榆中县供销社完成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06亿元,实现商品销售收入4100万元,完成商品零售3780万元,完成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总值2100万元,完成农副产品收购总值115万元,供销社的发展,将为榆中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如今,在榆中县随处可见这样的农村便利超市。无论是地处北山的中连川乡,还是南部二阴山区银山同、马坡等乡,每个村基本都有这样的便利超市,门面干净整洁、服务热情周到,公平的交易和充足的商品让山里的老百姓不再把购物寄托在“赶集”上了。据曾正满介绍,自2006年启动“万村千乡”工程以来,全县已有农村便利超市243家,经营范围由日用品扩大到农副产品、农资、农户废旧物资、农膜回收等多个方面,乡镇超市覆盖率超过52%。通过“万村千乡”工程的实施,带动900人就业,增加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受益农民30多万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2月10日,雪后的兴隆山下虽寒冷却清爽,榆中县文化馆新落成的文学创作室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学员,来自不同岗位的16名文艺青年怀揣自己的文学作品,和《甘肃农民...
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榆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