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十多岁的陶道义老人是榆中县连搭乡的一位退休干部,1984年,时任榆中县敬老院院长的他开始照顾两名孤儿。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这两个孩子都已成年,也有了自己的家。春节来临之时,这两个孩子分别带着自己的爱人与子女来到了老人家中,感谢老人的养育之恩。□晚报记者赵庭那
1月16日是农历小年。这一天,张正祥和陶芳梅两人分别带着自己的爱人和孩子来到陶道义老人的家中。“‘院长爸爸\’,我们来看您了!这些天您好吧?”这两位嘘寒问暖的正是陶道义老人在二十年前抚养的两名孤儿。男的叫张正祥,今年38岁,在城关区滩尖子村开了一间修车铺。女的叫陶芳梅,今年37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要是没有‘院长爸爸\’的照顾,我们俩现在是什么样都不知道。今天是小年,我和张正祥商量着来看看老人,平时都忙,没有多少时间。这两天家里置办了一些年货,就给老人送过来,也谢谢老人的养育之恩!”陶芳梅说。
无私的奉献
陶芳梅所说的“院长爸爸”正是陶道义老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老人在榆中县连搭乡工作,二十多年前分配到现在的榆中县敬老院。在他的“词典”中,早已分不清什么是家,什么又是工作,他已经将自己的生活与工作融为一体。25年前,当这两个未满13岁的孤儿来到敬老院后,这位“院长爸爸”每天清晨早早起床,叫醒张正祥和陶芳梅,为他们整理好书包,送他去上学;每天夜里,他又为两个孩子辅导功课,整理被褥,直到他们睡着。
提起张正祥和陶芳梅,这位“院长爸爸”有着说不完的感触。“这两个孩子就和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没什么区别。政府为
他们提供了学费,我就好好的照顾他们。我有一个人生信条,那就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希望他俩能够从小学习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做一个有用的人……”老人拿出多年珍藏的记事本,字里行间记录着过往的点点滴滴。
真爱在“家”中
“面对我的严格要求,陶芳梅还好一些,毕竟是女孩子嘛!这男孩子就显得难教育一些……”陶道义老人回忆说。“那时候对于学习,自己显得力不从心。记得有一年冬天,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害怕受到‘院长爸爸\’的批评,放学后我没有立即回到敬老院,而是走回了自己的家……”张正祥回忆说。当天夜里,“院长爸爸”和敬老院的工作人员,找了整整一夜,手电筒和呼喊声遍布在田间地头。直到次日凌晨,他们来到张正祥早已破旧的家时,他正蜷缩着身体躲在角落里,熟睡的样子使得“院长爸爸”和工作人员的心里一阵阵的酸楚……“当时看见这个孩子的时候,心里很不好受。你说一个孤儿,没爹没妈,来到我们这里,出这种事,这就是我的工作没有做好。”陶道义老人说。自从这件事发生后,陶道义更加注重与孩子的精神方面的交流,有事没事都会和张正祥、陶芳梅聊天,像是学校里发生什么事,最近有什么心结,两个孩子都会和他说。“当我成年后,想学点手艺,向‘院长爸爸\’说了之后,他也同意。后来我就来到兰州,做过搬运工、做过修表匠,还给别人打过小工。现在也做爸爸了,自己开了修车铺,生意还不错。要是没有‘院长爸爸\’的教导,现在的生活还说不上什么样。”张正祥说。
永远是亲人
二十多年转眼间就过去了,现在陶道义老人也已经退休,而这一儿一女每逢大小节日都会带着自己的家人来到老人家,和老人一起度过。陶芳梅说:“‘院长爸爸\’就是我们的亲爹,不管过去多少年,我们都会记得这份恩情,我们要知恩图报,孝敬他老人家。”
新闻推荐
踊跃发言谈感受狠抓落实谋发展 兰州市各县区、各部门学习王三运来兰调研讲话精神
全市农口部门本报讯 要切实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到服务全市转型跨越、率先发展的实践当中,贯穿到全...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