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华美的服饰,没有明亮的舞台,没有俊美的扮相,但榆中马啣山有的是天地间自由吟唱的歌者。
2008年6月,马啣山原生态秧歌被列为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永明是该项省级非遗的唯一传承人。
一千多年过去了,马啣山秧歌曲调不知翻新了多少次,但那些朴实真诚、情深意切的唱词却永远保存了下来。
“正月里是新年,家家户户都办年,人家办年是茶和酒,孟姜女办年泪涟涟……九月里来九重阳,秋菊花开在路两旁,我有心摘来无心戴,再摘上两朵等范郎……”调子越来越高,嗓音越来越洪厚,目光越来越沧桑,步履越来越蹒跚。这首《孟姜女》前后56句,情深意切,一唱三叹,是榆中马啣山原生态秧歌孟姜女调的典型代表。演唱者名叫丁永明,今年66岁,是一辈子都在用心唱歌的山里人。3月12日,记者在榆中县文化馆群文活动中心邂逅了这位南部“山歌王”。
马啣山原生态秧歌主要流传于甘肃榆中县马啣山一带,涉及80多个村落4万多人口。马啣山海拔在3000米以上,高寒湿润、林木丛生,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这里因地处偏远山区,信息闭塞,自然生态环境尚未遭到破坏,从而保存了马啣山原生态秧歌古朴而独特的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产生于宋代,以民间艺人口传心授和手抄唱本传世的原生态曲种正面临失传的困境。为了挽救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榆中县文化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组织工作人员对散落在马啣山一带的山歌进行搜集整理,历时一年,共整理出各类山歌、酒歌、劳动歌曲、秧歌调120余首,通称“马啣山原生态秧歌”,悉数录入《榆中民歌》。2008年6月,马啣山原生态秧歌被列为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永明是该项省级非遗的唯一传承人。“这几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每年春节组织社火演出愈来愈难,秧歌表演次数越来越少,唱秧歌的‘好家\’都年龄偏大,濒危状况严重,在南山一带,丁永明是原生态秧歌仅存的传承人,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榆中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工作人员彭巨彦说。
丁永明16岁时,就跟着老一辈“好家”们唱山歌,“穷了一辈子,唱了一辈子,快乐了一辈子。”说话间,老人的眼中写满了故事。年轻时,每年春节期间的社火演出,他从不缺席,20多岁扮“姑娘”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头戴假发套,吊一个独辫,身穿红绸袄,黑马夹,腰系彩裙,足穿绣鞋,左手持彩灯,右手持舞扇。”丁永明回忆说,“演出的服装都是自己做的,红的绿的,啥色的都有。”年龄稍长一点,他脱下裙袍,当起了“妖婆”。
一千多年过去了,马啣山秧歌曲调不知翻新了多少次,但那些朴实真诚、情深意切的唱词却永远保存了下来。一本唱词一代传一代,真实、完整地记录了当地先民们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感受,它是民间口头文学中稀有的艺术珍品,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泥土气息和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丁永明的唱词本洋洋洒洒数万言,足足五公分厚,虽然不是前辈的真传,但却是他近半辈子的“积蓄”,是他今生最大的一笔财产。
新闻推荐
【本报讯】3月12日,榆中县三角城乡高墩营村迎来大喜事: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努力,作为省、市、县三级“文明村”的高墩营村终于捧来了“全国文明村”的匾牌和荣誉证书。挂牌之...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