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伏润之
最近,有这样一条消息让人期待:甘肃省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扶贫开发战略合作协议,5年内为甘肃省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放贷款800亿元。
营业网点偏少、公共投入不足、市场融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始终是困扰甘肃省农民脱贫致富的大难题。这条消息释放出积极的信号,类似于国开行这样专注于重大项目的商业银行,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农村金融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政府与金融机构应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积极构建农村资金、政策扶持、信贷产品多元化格局。金融服务下沉农村,将有效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供需状况。
零距离享受金融服务
在偏远乡村,如果没有金融服务点,农牧民办理存取款等业务必须去乡镇甚至县城,路途遥远,增加成本。
武威市天祝县赛拉隆乡,面积153平方公里,全乡只有53户居民。以往牧民们的各项补贴都是由乡村干部上门发放,遇到大雪封山,几个月无法进出。近期,武威市农村信用社在这里设立了便民金融服务点,牧民领取补贴可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随用随取,补助项目和金额打印清晰,一目了然。天水市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也设立了同样的便民金融服务点,附近一位农民告诉记者:“有了服务点,办事很方便。孩子在外地上学,用银行卡一转账就直接划过去了,再也不用坐车到几十里外的城镇办理金融业务了,省去了来回40多里的路费和在银行排队一两小时的时间。”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一位负责人表示,设立便民金融服务点方便农户存取款的同时,也节省了农户的支出。有人简单算过一笔账,以行政村距离信用社5公里计算,农户去信用社办理业务来回乘车需花交通费约3元×2=6元,一般还需花去就餐费2元,即农户去信用社办理一次业务约需花8元。截至2013年4月,全省便民金融服务点办理业务741.89万笔,照此推算,仅这项服务就可为农民节约支出约5935多万元。
据了解,截至2013年4月底,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在全省设立便民金融服务点1235个,初步构建了密集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让527.2万农牧民受益。
多样化贷款助农致富
“眼瞅着可以扩大规模搞种植业,就是手头没钱。”榆中县定远镇猪嘴岭村村民李彦东说起几年前借钱难,很是无奈。
相信很多农户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边想要发展自身产业致富,一边却苦于手头缺钱。由于贷款途径和担保范围的制约,让他们无法快捷贷款。
近年来,随着农村涉农贷款品种、方式及层级越来越细化,农户贷款较之以往,改善了许多。
榆中县定远镇定远村村民吴彦军就是这一变化的受益者。他几年前开办了一家养鸡场,先期从榆中县农村合作银行小额贷款1万元。有了收益,他继续贷款扩大规模。目前,他拥有10多个温室大棚,担保贷款达80万元。
“贷款相比以往要容易一些,一些小额贷款,从申请到放贷只需要3天时间。当然,如果没有开始时贷款1万元,我后续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吴彦军说道。
李彦东的感受更加真切,“各种贷款途径越来越多,大家用贷款来促进发展。”他说,目前猪嘴岭村户户有存款,家家在盖房。
榆中县农村合作银行市场发展部经理张兴军表示,对于涉农贷款,该行施行多元化方式,从贷款种类到利率均因地制宜,灵活变动。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颇受农户关注,金融机构先将农户进行评级授信,共分5个等级,分别是一般、良好、优秀、黄金和白金,可贷款额度从5000元到30万元不等。农户授信后,可根据自身需求,随贷随用,无需担保。打个比方,该小额贷款的使用和放贷,就和我们日常使用信用卡一样便捷。
这项服务主要针对从事传统种植业、养殖业、消费性支出及家庭副业生产的流动资金贷款的农户,通过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解决农民贷款难的局面。
在贷款利率上,则按照农民贷款用途将享受到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上浮10%-70%间不同的优惠利率,贫困户和低保户则享受基准利率的优惠政策。
截至目前,榆中县农村合作银行投放涉农贷款472870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0.1%,占全县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总额的77.56%。
期待合力破解难题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累计发放中央财政贴息扶贫贷款26.07亿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户评级授信力度,58个贫困县授信面达到82.08%,2012年发放贷款65.94亿元。2009年以来累计为60多万农村妇女发放贷款276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总体来说,甘肃农村信贷资金投入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金融服务短缺,金融资本很难进入贫困地区问题依旧突出。
省政府召开的有关会议指出,在贫困地区,农村金融网点少,群众抵押担保能力弱,贷款难问题依旧很突出。妇女小额贷款和双联惠农贷款等有效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贷款难问题,但由于规模总量限制,还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求。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困扰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开展金融服务的因素有很多,商业银行在农村服务能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低,金融机构数量和种类少,融资中介体系发展滞后,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县级担保机构资本金有限,担保作用发挥不够,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积极性差。同时,部分地区金融机构仍然存在“畏信”和“授信面广、放贷面窄”、“敢评不敢放”的现象。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认为,针对商业银行在农村服务能力不足问题,在引导加快网点建设的同时,应该探索建立大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之间业务上的批发零售关系,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的断层问题。面向农村金融服务必须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发展,坚持市场化、持续性、多样性及可持续性原则,更多依靠商业金融和财政手段相结合,健全金融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构建商业金融、合作金融、财政金融、民间资金以及担保、保险在内的多元化金融供给体系。
不久前召开的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也指出,农户贷款难是普遍性问题,要针对制约农村金融服务的实际问题,从改进支持农户贷款的扶持政策、拓宽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总结推广各类小额贷款模式、积极争取扩大涉农贷款规模、扩大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面、探索建立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合作关系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力推金融改革创新,弥补发展短板,破解信贷瓶颈制约,推动经济发展。
新闻推荐
兰州夏季菜价缘何居高不下兰州夏季菜价缘何居高不下本报记者陈泳8月2日,本报民生新闻版《读者来信》栏目刊登了菜农韦云和市民任小华的来信,反映了近来蔬菜价格“地头贱、餐桌贵”的情况。带着读者...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