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榆中新闻 > 正文

【看点】美化乡村在行动

来源:甘肃日报 2013-11-01 20:27   https://www.yybnet.net/

【看点】美化乡村在行动

美化乡村在行动——甘肃省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探索

本报记者 王朝霞

日前,记者来到甘谷县新兴镇,沿渭河北岸的头甲村、牛家村、雒家村等村落背依青山、绿树掩映。走近一看,却大煞风景:村道两边农家肥、沙石料随意堆放、有的还占据道路,玉米秸秆、柴草、烂菜叶到处乱扔,水渠里、沟道边、田间地头的废旧农膜、塑料袋随风乱飞。

随着甘肃省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由工业“三废”造成的农业环境污染与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物质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相互交织,农业和农村人居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如何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农村环境问题、建设生态文明,还原天蓝水碧、田良土沃的美丽乡村,成为当下农民新的期盼。

乡村清洁工程,美化农家

走进安定区鲁家沟镇南川村,水泥硬化的村道干净整洁,农家小院门前都设有蓝色“有机垃圾”筒和灰色“无机垃圾”筒,村头的物业管理站,身着蓝色大褂的保洁员正将塑料地膜、啤酒瓶、废纸盒、废旧电池等垃圾分类整理。

在村舍周围的田间地头,还设有秸秆堆放垃圾仓,采用复合菌堆沤法,对大田里洋芋烂秧、玉米秸秆、蔬菜烂叶等进行发酵处理,作为有机肥料还田。村上还修建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将农户各类污水集中引至生活污水池进行净化处理。

该镇镇长高强介绍,村上有两户人家曾为随便倒垃圾闹得不愉快,他们把烂菜叶、果皮、纸屑倒在共用的排水沟里,结果臭气熏天,都不去清扫。自从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后,配置了垃圾箱,不愁垃圾没处倒了,门前屋后、村道变得干净了,两户村民关系也合好了。大家慢慢养成了有垃圾就丢到垃圾箱的习惯。

南川村是甘肃省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的示范村。省农牧厅、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自2006年开始,从农业部争取资金,以村为建设单元,累计在200个村实施乡村清洁工程。通过建设农村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建立农村物业化服务管理机制,把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变为农业生产的肥源,实现了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间清洁。

这项“民心工程”深受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欢迎。高台县南化镇南岔村村民于金凤说:“村里空气清新了,蚊子苍蝇少了,垃圾由村上的保洁员统一收集、拉运,改变了过去的脏、乱、差。”

“乡村清洁工程由农业部牵头实施,目前每年给甘肃省下拨100万元,省财政配套100万元,每年实施20个村,1个村10万元,配套相应清洁设施、田间尾菜处理设施、排污设施等,钱虽少,但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省农业生态环保站站长张玉辉介绍,由于长期以来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少,许多农村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加之基层环保机构不健全,大部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整体与城市差距大,需要大力整治农村环境,让农民得到实惠。

废旧地膜回收,净化村庄

今年秋收已近尾声,在榆中县三角城乡石头沟村,这个大面积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村子,没有出现以往残破农膜吹得四处“游荡”的现象,村庄干净而整洁。

甘肃省旱作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据统计,2012年全省地膜覆盖面积2200万亩,地膜使用量达13万吨,加之蔬菜大棚、果树套地膜的发展和各种现代日用品在农村的增多,地膜带来增产增收的同时,带来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

为治理废旧农膜污染问题,省政府办公厅于2009年批转印发了《省农牧厅关于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意见》。根据“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循环利用”的原则,省财政从2011年至2013年累计投入资金5000万元,重点扶持建设各类农田残膜回收加工企业265家,建立乡、村回收站点2000个,形成了市场化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机制。

广河县城关镇李家坪村废旧地膜回收点,一堆堆沾满了泥土的废旧地膜被回收站人员清理干净后,打包成捆、装车运输。“这些废旧地膜以每公斤1.2元回收到我厂,又重新加工成地膜、井盖、井圈和电线材料等。”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金鑫海说。

据统计,甘肃省去年回收利用农田残膜8.7万吨、棚膜4.8万吨,基本做到了“吃干榨净”全回收。并带动回收利用其他废旧塑料5.3万吨,使农田“白色污染”初步得到遏制。甘肃省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去年至今年,新疆、河北、重庆、湖南、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市农业部门先后来甘肃省考察学习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的经验。

沼气循环农业,保护生态

“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点灯不用电,做饭不烧柴”。这是甘肃省广大农户使用沼气带来的新气象。

甘肃省充分利用农村秸秆、畜粪、有机生产生活垃圾等生物质能源资源,以建设沼气为纽带,建成不同模式的循环农业模式:把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联结在一起,形成“四位一体”综合利用生态模式;根据干旱半干旱特征,将农村沼气建设与果园、养畜、改厕、集雨水窖有机结合起来,解决沼气池用水、又为果园提供有机肥,建成“五配套”的生态模式。

沼气循环农业模式,促进了种养业的良性循环,通过使用沼渣、沼液,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了土壤肥力,推动农村走上生态文明的路子。目前,全省农村沼气用户达116万户,年可替代煤炭约87万吨,年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185万吨、保护林地390万亩以上,并已使580多万亩耕地受益。

新闻推荐

活了企业 暖了百姓

活了企业暖了百姓【中央媒体看甘肃】欠费引发甘肃榆中供热改革——活了企业暖了百姓经济日报记者李琛奇陈发明“暖气费降低了,室内温度提高了。”家住甘肃兰州市榆中县西关三区的郭维进欣喜地说,“...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看点】美化乡村在行动)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