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有爱相伴
环县八珠乡红军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踊跃回答老师提问。八珠乡红军小学目前有学生269名,其中留守儿童101名,学校广泛开展留守儿童心理援助活动,帮助留守儿童排解心理压力,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服务。
通渭县碧玉乡南岔村的孩子们奔跑在放学路上。该村近百名孩子有80%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大多由爷爷奶奶照料。
榆中县甘草店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在表演文艺节目。
榆中县甘草店中心小学“留守儿童之家”,一名留守孩子给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打“亲情电话”。
“留守儿童之家”,各种兴趣活动深受孩子们喜爱。
环县八珠乡红军小学四年级学生张田田在课堂上听课。张田田父母常年在宁夏银川打工,每年只有春节回家一次。
崭新气派的民乐县新天镇寄宿制小学。近年来,甘肃省投入2819万元,在全省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乡镇建设1568所“留守儿童之家”。
亲情热线室、轻松阅读室、兴趣活动室、心理辅导室…… 5月27日,记者走进榆中县甘草店中心小学“留守儿童之家”,一个个设备齐全的功能区室让人耳目一新。
在亲情驿站室,“留守儿童之家,一样温暖的家”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心灵寄语栏里贴满了留守孩子对“留守儿童之家”的希翼和祝愿;这里俨然成了留守孩子们的“快乐家园”。
阅览室内,几名孩子正在埋头看书。在“亲情电话”间,一名留守孩子正给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打“亲情电话”,小小的亲情电话,成为孩子们与远方的亲人沟通交流情感的桥梁,每一次通话都让孩子们心灵得到抚慰。甘草店中心小学校长张永明介绍,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能尽情享受童年乐趣,学校“留守儿童之家”所有功能区室每天中午和节假日都对孩子们开放,并安排了多名老师进行现场辅导。同时,“亲情电话”对孩子们无条件、不限时开放。
三年级学生李童告诉记者:“虽然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但在‘留守儿童之家\’,我找到了家的温暖、家的快乐!”
近年来,大批农民外出务工创业,为农村家庭带来收入,同时也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甘肃省是劳务输出大省,截至2013年底,仅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就有71万名。
为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省妇联实施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百分之百覆盖行动”,省级财政于2009年投入2819万元,在全省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乡镇建设1568所“留守儿童之家”,并为每所“留守儿童之家”配备2万元至5万元的亲情聊天、文体活动器材等设备和图书,为全省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服务,使甘肃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实现了城市农村百分百全覆盖。
同时,甘肃省还出台了《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13项管理制度,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以班级为单位,对留守儿童及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做到了一人一卡;各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了反映儿童进步成长的记录簿。
与此同时,甘肃省结合双联行动,动员全省300多个机关单位所有干部与58个贫困县联系村的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全省有6.2万多名爱心志愿者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关爱活动中来。各地广泛开展“给父母的一封信”“我是留守儿童我能行”等主题活动;定期开展法制讲座,给留守儿童做心理辅导;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阅读等兴趣小组,参与帮助“五保户”、“孤寡老人”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努力,大多数留守儿童得到了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关爱,学习成绩有了提高,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一部分已成为所在学校的优秀学生。
本报记者 吕建荣
新闻推荐
【社会视点】青城古镇仿古街改造助推旅游青城古镇仿古街改造助推旅游本报讯(记者朱宇鲲通讯员兰俊菲)夏日的青城古镇凉爽宜人,在仿古一条街,青城村一社村民张义宏正在自家的铺面里经营当地的特色小吃...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