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榆中新闻 > 正文

淘尽黄沙始得金——《甘肃科技报》副总编金树栋的写作之路

来源:白银晚报 2015-05-28 08:09   https://www.yybnet.net/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用汪国真的这几句诗来形容金树栋的心声再恰当不过了。曾经,沧桑岁月里,他懂得,风雨过后春灿烂;曾经,百业未定时,他确定,鲜花荆棘文学路;曾经,挫折困境,追梦的征程里,他坚强守候。他,就是《甘肃科技报》副总编金树栋。

本报记者苏黎明文/图

年岁幼饥寒苦历练真性情

童年是每个孩子生命里的一首歌谣,对于金树栋而言,这首歌谣里,艰辛谱着曲,贫穷填着词,可他依然唱得铿锵有力。

1970年,金树栋出生在榆中县上花乡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他痛并幸福着。七十年代,一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尤其对于榆中县北山而言,干旱少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劳作一年仍是饥肠辘辘。

1977年,金树栋7岁,那年家里揭不开锅,连山里的野菜都被人挖完了,他只好跟着母亲去要饭,结果被狗咬伤。在那个漆黑的夜晚,年幼的他如同受伤的羔羊,蜷缩在母亲身旁,伤口的疼痛和对生活的担忧带给他前所未有的恐惧。母亲流着泪告诉他:“我一辈子没有读过书,尝尽了不识字的苦头,你要好好学习,为家里争口气。”母亲的话语扎根在金树栋幼小的心灵,为他以后努力奋斗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读小学时,家庭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看着父母依然为温饱问题劳碌奔波,每逢暑假金树栋便去水川、青城一带给别人家干农活挣钱来填补学费。夏日的太阳晒得大地散发着一股烧焦的气味,汗水流淌在火辣辣的脸颊上,可金树栋只要想到挣了钱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书,他便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热了,似乎还看见了书里为他铸造的黄金屋。

讲起那些经历,金树栋说,为了文学这条路,虽然自己流过汗、流过泪、流过血,但他从来不曾放弃。在白银蹬黄包车时,遇上了一个只坐车不给钱的“女混混”。为了要钱,一帮人将他打得头破血流,到医院缝了三针。在病床上,他让姐姐借来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每天读到深夜,他爱看书、爱学习的热情分毫不减。文学,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世事险行路难任重而道远

1985年秋天,比往年凄凉了很多。金树栋初中毕业,家境贫困的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热爱的校园,只能羡慕地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去上学。从此注定生命的长河里,无论逆流顺境,他都要去划这根桨。然而,“信念是一颗火种,终有一天会燎原……”那一瞬间,空气里充斥着一种崇敬,就连呼吸似乎要被点燃。

此后,金树栋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也开始了他的文学探索之路,他决定边打工边学习。谈起那段时光,金树栋回忆起一个书店老板,因为没钱买书,所以他每天只能去那个老板的书店里看书,他和老板商量,每学期他从家里拿一些洋芋给老板,希望能让他免费看书,老板被金树栋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他免费看书。在这里,他饱读古今中外的书籍,也为以后的写作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始终感恩着这个老板。

每一朵盛开的花儿,人们只赞美它绽放的娇艳,却不去思考它绽放过程的艰辛。1986年,金树栋考取了高尔基文学院,2009年金树栋从甘肃省委党校毕业,获得本科文凭。每次到河南参加高尔基文学院的培训学习,他都没有车费,他偷偷溜上火车,查票的时候躲在别人的座位下面。每当检票员从过道走过,金树栋紧张地看着那一双双“大脚”,“踩”着他的担心,穿梭在成就过他的那列火车上……但是,他坚信,今天躲在别人的脚下,是为了明天能够与梦想并肩行走。

一支笔勤耕耘铁肩担道义

写作这颗种子,在金树栋勤奋与汗水的浇灌下茁壮成长。1989年,金树栋于“高尔基文学院”毕业后,在《西部发展报》当了一名记者。在那里,他且行且歌且珍惜。

2000年,会宁县为了培植地方财源,实现农民增收,引进了白灵菇支柱产业项目,成立了会宁县金誉白灵菇有限公司。由于企业管理混乱,致使48户村民利益遭到严重损害,金树栋接到报社采访任务后,他驱车前往该县实地采访,采写了新闻调查《白灵菇为什么要坑人》在《西部发展报》连续报道,引起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民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挽回了村民的利益。

2005年,榆中县哈岘中学200多名师生吃水告急,金树栋来到该校采写了《缺水锁住了上学的脚步》在《人民之声报》刊登,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兰州市交通局立即送水到该校,彻底解决了师生吃水困难问题。

2008年,他在漳县采访时,接到县委宣传部的通知,要去采访一名县优秀教师,当时,漳县南部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他步行50多公里山路,来到韩川乡见到了采访对象马早德,这位优秀的教师是位民办教师,十多年来,扎根深山,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月工资还不到两百元。他当时采写的人物通讯《大山的脊梁》一文在《甘肃教育报》刊登,引起了社会对贫困山区代课教师的关心与呐喊,传递了代课老师在陇原大地无私奉献的精神。

有一次,金树栋得知有一个特殊的家庭,全家五口人全部残疾,生活无望。他就前往主人公家里实地采访,为这家残疾人奔走呐喊,最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与照顾,帮助残疾人渡过难关。

金树栋热衷于新闻事业,时常奔波在采访的路上。2012年,他接到哥哥打来的电话,告诉他父亲病情严重,让他赶紧回家。然而,此时他接到报社通知要去漳县采访。第二天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时,看到的却是父亲的遗像……2005年,儿子得了急病,当时他正在张掖采访,妻子从医院打来电话,让他赶快回去,他硬是完成报社的采访任务之后才回去。当他赶到医院时,得知儿子因药物过敏曾几度昏厥。

在新闻写作和文学的道路上,金树栋奋斗了二十多年,如今他依然坚持不断学习,认真对待每一个采访对象,写好每一篇稿件。他说:“把所有的心血都浇灌在了这份他挚爱的事业上,无怨无悔。”

赤子心故乡情手留玫瑰香

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是看获得了多少,而是看用自己仅有的力量为社会贡献了多少。从小在小山村长大的他,渴望着山里人的渴望,幸福着山里人的幸福。

2004年到2014年,金树栋带领甘肃省新星艺术团连续10年深入村社进行文艺慰问演出。让他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正月初五,天下起了大雪,金树栋带领新星艺术团全体演职人员到景泰县寺滩乡慰问演出,车子坏到了半路,想到已经提前通知老百姓要演出,怕村民们失望,他鼓励全体演职人员,无论如何都要确保演出正常进行。

一路上,大家一边修车,一边步行,最终没有耽误演出。当乡亲们冒着大雪,聚精会神地看完演出时,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大爷激动地说,活了一辈子,还是第一次看演员们现场唱歌跳舞的。这位老人的赞美,仿佛瞬间融化了冰雪,从而温暖了这个寒冷的冬天。

在这条送温暖的路上,金树栋时刻不曾忘记自己的家乡。2013年,他协调三江源公司为榆中县上花中学捐款13余万元,在捐款仪式上,他告诉家乡的学生们,贫穷并不可怕,知识改变命运。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他,时刻懂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艰辛与困难。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多年来,金树栋在《人民日报》《中国人口报》《甘肃日报》《甘肃科技报》《白银日报》等国家、省、市级新闻媒体发表通讯、报告文学、小说、诗歌等2000余篇。一张张泛黄的旧报纸,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默默地陈述着他二十多年来的成就,激励着他走得更远……

新闻推荐

“十二五”全省将解决890万农村人饮安全问题

□记者漆艳【本报讯】7月4日至5日,全省农村饮水安全现场会在天水市举行。会议提出,“十二五”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全省规划建设集中供水工程3962处,分散式供水工程5...

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榆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淘尽黄沙始得金——《甘肃科技报》副总编金树栋的写作之路)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