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美丽乡村描绘幸福生活
2013年12月,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在“绚丽甘肃·十佳旅游景区及十大魅力乡镇评选”活动中获得了“甘肃十大魅力乡镇”荣誉称号。
焦旭周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显然,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建好“美丽乡村”。2013年初,绚丽甘肃“十大魅力乡镇”评选牵动了陇原人民的心,评选活动选出的省内10大“魅力乡镇”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网络搜索热词。
近日,强势归来的第二届“绚丽甘肃·美丽乡村”评选活动也已顺利进入初评阶段。据组委会介绍,本次活动自2015年7月启动以来,得到了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及各乡镇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截至目前,经各乡镇申报、各市州筛选推荐的318个乡村获得了初评资格。接下来,多路记者分赴全省各地美丽乡村展开体验式报道活动也将展开,同时已经开辟的《绚丽甘肃·美丽乡村》专版也将重点展示甘肃省乡村文化旅游、生态文明、特色产业、区域经济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彰显甘肃省乡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蓬勃生机与丰硕成果。
组委会表示,此次评选活动对于建设美丽乡村、传承农耕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此次评选可以进一步引导各市州培育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最美乡村,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美丽乡村——
让农村美了环境,让农民靓了心情
漫步在王坝镇大水沟村,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家家户户门前花草点缀、核桃树遮荫,一群群鸭子在清澈的溪水中嬉戏,悠悠转动的水车诉说着这里的变迁,而络绎不绝的游人无不沉醉在山水之中。可是,谁能想到,3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道路难走、房屋破旧、垃圾遍地的“烂泥村”。
“现在,我们村的环境比县城都好。平时没事往花园里一坐,空气好,安静又舒服。”王坝镇大水沟村村民欧长清说起村里的改变时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王坝镇党委书记张康利说:“以前的王坝镇大水沟村是出了名的‘烂泥沟\’,村里也很穷。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如今的大水沟不仅环境变美了,而且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渡假村。”目前,全镇依靠风情线建设,将沿线14个生态旅游专业村串联在一起,力争打造一个“康县后花园”。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事关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省委副书记欧阳坚曾这样说。
和谐乡村——
让农村强了产业,让农民乐到心里
在专家学者眼中,乡村如果只停留在自然美、生态美等原始美上,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生林认为,经济发展是“美丽乡村”创建的基础。要按照乡村的自然禀赋、历史传统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分门别类地针对不同的乡村做好产业的集聚、转型、提升、拓展和培育工作,着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增强乡村的自我造血功能,构建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哺美丽乡村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到春天,在湟水河畔中游的新庄村,漫山遍野的桃花、梨花竞相吐芳,一阵阵花香令人陶醉,让人们不由自主地驻足欣赏这个被鲜花包围的“美丽乡村”。近年来,红古区红古乡新庄村按照该乡“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思路,在水果产业上大做文章,成为全区典型的林果种植样板村,林果业收入占群众年收入的80%以上。目前,该村生产的果品已远销东南沿海城市,有些已出口东南亚等地。
“今年,我们从静宁引进的新品种富士苹果,明年就可挂果,后年可丰产,全部按照机械化标准尺寸定植,从施肥、除草、采摘都可实现机械化管理。”该村苹果种植大户王大虎告诉记者。他每年水果产业的收入大概在30万左右,水果品种达到24种。从6月份开始到10月份都有成熟水果上市。
对水果前景看好的村里年轻人激动地说:“每年到水果成熟季节,各地的水果商都来我们村。下一步,我们将在观光农业上下功夫,鼓励大家兴办农家乐、采摘园,让水果产业将我们村变成真正的‘美丽乡村\’”。
人文乡村——让农村传承历史文明,让农民实现美丽乡村梦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在景泰县中泉乡一带,滚滚东流的黄河却拐了个大弯,出现了由东向西“倒流”的奇景。这里孕育了一个国家地质公园——黄河石林,一个美丽村庄——龙湾村。
龙湾村依石林而建,大约从汉代开始就变得繁华起来。“倒流”的黄河在这里呈现出一个S形,远观就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因此当地便有了“老龙湾”的叫法。到了清代,为了躲避土匪和兵祸,龙湾村整体迁至黄河南岸,背山面水,延续至今。
“我们村子是一个龙形,龙头龙尾都住着人,龙身是耕地良田。”站在海拔1700多米的观景台上,73岁的芮执东老人讲述着龙湾村的悠久历史。“黄河倒流生龙湾,七分峻险育石林。饮马沟里景色美,觅得友人醉忘归……”在峡谷蜿蜒、绝壁凌空的黄土险峰上,一曲略带沙哑的西北山歌响彻山间。大气磅礴的黄河和桀骜不驯的石林,养成了龙湾人豪放粗犷的性格。
拐过“二十二道弯”,穿过一片果园,再走过几个枣林,就进入了龙湾村。这个村子原本一穷二白。“那时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看到过烧结砖。”村长罗维杰告诉记者。上世纪末,为了解决当地贫困问题,当地政府劈山为路,让村民走出了大山。现在通过美丽乡村建设,龙湾村依靠旅游资源吃上了“旅游饭”,同时还发展苹果、大枣、核桃等农副产品,这几年村民的钱袋子的确鼓了不少。
从龙湾村到黄河石林,最有特色的交通方式就是乘坐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筏子客罗崇瑞每天用羊皮筏子载游客往返十几次。这种西北人最原始的渡河工具,如今成为旅游者的首选游乐项目。据村里人介绍,在古代有一种用几百张羊皮制作的大筏子,比现在的黄河渡轮还要大。
从日出到日落,筏子队载着游人,从湍急的黄河上顺流直下,羊皮筏子上传来阵阵歌声;西侧石林奇峰下的险道上,10余辆系着铜铃的驴车叮咚作响……风声、水声、歌声、铜铃声,交织成一首和谐的乡村变奏曲。“美丽乡村”就这样载着2600万陇原儿女的全面小康梦,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上落地开花、绽放锦绣!
新闻推荐
【记者关注】2015兰州十大经济犯罪典型案件2015年,兰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严厉打击非法集资、侵权假冒、涉税犯罪专项行动。全年共受理各类经济犯罪案件517起,立案380起,破案31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9名...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