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素有“天下第一香”的美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兰、菊、水仙、菖蒲被称为“花草四雅”。兰花因其朴实无华、刚柔相济、幽香清远等特有的秉性包容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兰州者兰花之州也。兰州的得名和兰花有着直接的关系。据史考证,早在几百年以前,兰州盛产兰花。后因气候的变化,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兰花越来越少,尤其在城市里原生态的兰科植物几近灭绝。
但在兰州东部的山脉地带,如兴隆山、马衔山和榆中的北山地区,仍有野生兰花生长。
那年,婚后的小妹想寻找一处清净自由的栖所暂居。费了好一番功夫,也未尽人意。终于有一天,电话那头的小妹欣喜地告诉我,找到了可心的房子,没等我问清方位,她就带着我去看。在县城中心一处僻静的巷道内,古式的大门楼一字排开。小妹告诉我,这里叫毛家巷。早就听说此巷的名字,只是从没踏进过半步,大块青石板的人行道光滑而细腻,不难想象有很多人从上面走过,仿佛在印证着沧桑的历史变迁。我随小妹在一处古式的四合院门前停下来,只见院中一片素洁的兰花开得洋洋洒洒,繁盛如星,满院暗香浮动,醉人心脾。让人猛然间想到很久以前的一首诗:“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着遍山隅。”
院内四周的豆角、牵牛花爬满房墙,形成天然的绿色屏障。房主饶有兴致地向我介绍:“尽管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就业和发展的机会与空间,但从目前市场前景来看,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个性产业实在太少了。”房主说他也是偶然在北山发现了野生兰花,便突发奇想,移植在自家院落里,看看有没有成片生长的可能。不想这些兰花如同梁上生活的人们,不怕干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栽就活。且花期漫长,花色素洁大方,幽香四溢。远客慕名来访,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身姿各异的兰叶从早到晚都在不间断地摇曳身姿,神采飞扬,自然而然地透出书法、绘画艺术的神韵,有的婉约,有的淑静,有的狂洒,有的沉郁,有的明快……难怪古代的文人雅士、诗家墨客都以兰养性,借兰寄情。
说话间,这位主人会意地从园子中移植了几株兰花幼苗,热情地赠送于我。捧回家里,我精心侍弄两月有余,一株株嫩绿的新芽蓬勃向上,探出鲜嫩的叶脉向外扩张,渐次长成满盆的脆管玉茎。我把它小心翼翼地端到办公室,让更多的人品味它的姿容和风骨。
查阅相关资料,全世界约有兰科植物八百余属,两万多个品种。最有名的珍品有佛兰、春兰、飘带兰……兰州人和兰花情缘自深,从种兰花、画兰花、写兰花做起,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发展兰花文化,现以办起了兰花协会、兰花公司等。已将白兰鲜花作为原料精心窖制出兰花茶,还计划生产兰花酒、兰花食品、兰花肥料等系列产品。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兰花定会成为兰州经济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迎接八方宾客,四海朋友,兰州也将成为真正的兰花之州。
李培洁
女,现供职于榆中县委宣传部,兰州市作协会员、陆续在《兰州日报》、《甘肃日报》、《飞天》等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近百篇。
新闻推荐
市领导在榆中县主持召开双联工作推进会 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民生问题
【本报讯】3月10日,市委副书记李森洙在榆中县哈岘乡主持召开双联工作推进会。会议总结了过去一年哈岘乡精准脱贫工作,安排部署了今年重点工作任务。 &nb...
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榆中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