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法院家事审判改革工作指导意见》出台,确定四家法院试点
(记者 樊丽) 法院门口上演夺子大战,离婚当天把孩子丢在法庭……这样的家庭纠纷不时见诸报端,令人心痛。家庭是社会细胞,稳固家庭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法院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该如何通过改革创新处理家事案件的方式方法,做好家事审判工作?3月7日,甘肃法院家事审判改革工作座谈会召开。根据最新出台的《甘肃法院家事审判改革工作指导意见》,确定甘肃省张掖市中级人民法院、榆中县人民法院、七里河区人民法院、华池县人民法院为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法院,以此来探索以专业化、社会化和人性化的家事纠纷化解模式,让“清官不再难断家务事”。西部商报记者特邀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袁治云对甘肃省法院推进家事审判改革的亮点进行了解读。
名词解释
家事是指涉及婚姻、家庭、亲属、家族之间的事件(或纠纷),多因身份关系或基于身份的财产关系而产生,并影响有关维持家庭、亲属、家族之和睦和健全共同生活的所有事件。家事审判是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与婚姻家庭有关的各类案件(离婚、继承、收养等)的专门活动。家事案件与其他民事案件相比较具有身份性、伦理性、隐蔽性、争议标的的公益性、处理结果的面向未来性等特点。
调解机制
“劝、批、谈、教”解心结化矛盾
家事案件不宜简单地用“一刀两断式”的判决来处理,而必须把促成当事人之间恢复感情、消除对立、实现和解作为纠纷解决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因此,调解必须深入细致了解当事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劝、批、谈、教”相结合,达到解开心结,彻底消除矛盾。在此基础上,试点法院还可以采取以下调解手段:一是调解不局限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二是劝离与劝和相结合。三是以家庭(族)会议促调解。
证据规则
不仅仅依靠“谁主张,谁举证”
家事案件当事人及其利害关系人之间多具有紧密而又复杂的亲缘、血缘关系,亲亲相隐等传统家庭伦理规则,决定了在家事审判中仅依靠“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难以查明离婚原因、夫妻共同财产范围及家庭暴力等私密性、隐蔽性较强的关键事实。各试点法院在“发现客观真实、追求实质公正”价值取向指导下,大胆探索符合家事案件纠纷特点的证据规则。例如,可尝试推行针对家庭暴力案件,降低证明标准,合理分配举证责任;也可扩大法院依职权进行调查取证的范围,尤其是将未成年子女的证言和不愿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纳入法院依受害人申请调查取证的范围。针对大多数家事案件当事人为社会弱势群体及诉讼能力偏低的实际情况,家事审判合议庭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加大释明力度,向举证能力较低的当事人释明具体案件需要证明的对象、所需证据种类及相关事实的证明程度,弥补当事人在诉讼能力上的不足。如针对家暴认定难、当事人举证难的问题,可探索让公安机关、妇联成为家暴证据固定的主体,完善家暴档案的建立,扩大家暴证据类型,尝试实行举证责任的相对倒置,即声称遭受家暴的一方只需提供其遭受家暴的初步证据,如就医证明等,转由被指控施暴的一方证明自己没有施暴。
审理方式
坚持家事案当事人亲自到庭原则
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以公开审理为例外,强调当事人亲自到庭。一般情况下,家事案件公开审理不利于当事人对涉及个人隐私、家庭隐私的事实开展充分质证,不利于法院全面掌握案情和探求当事人内心真意,也不利于保障参加庭审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针对家事案件公开审理的前述弊端,试点法院应当试行家事案件不公开审理制度,除非当事人申请,家事案件一般不公开开庭审理。基于身份关系的特殊性,多数家事案件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当事人亲自到庭不仅能使法院兼听则明,还有助于牵涉众多感情因素和生活误解的当事人消除误会,恢复感情。因此,应当坚持家事案件当事人亲自到庭原则。
财产申报
不准确申报应承担诉讼风险
探索推行诉前家事案件财产申报制度,制作家事案件财产申报表供当事人在正式开庭前填写,明确当事人不准确申报相关财产应承担的诉讼风险,固定庭审争议财产范围,有效提升办案效率。
审判保障
倾斜保护未成年子女利益
家事纠纷虽然多表现为成年人之间的战争,但在离婚等身份关系的诉讼中,未成年子女常常被牵扯其中,不幸沦为父母争夺或者相互推卸责任的对象。因此,要求家事审判必须面向未来,对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应该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应倾斜保护。为保证作出的裁决结果最有利于儿童的最大利益,通过调查弄清儿童的真实思想和心理状况,儿童的生活环境等,为亲权指定、抚养费的确定等事关儿童重大利益事项的审判和裁决打下基础。此外,探索设立离婚冷静期制度,以实现家事纠纷当事人利益最大化;探索家事裁判文书改革。
新闻推荐
4月8日,兰州市福彩中心召集市社会福利院、市精神康复医院、市盲人按摩院的四家帮扶单位负责人和职工一行60余人,在榆中县韦营乡孙家岔村开展了“植树造林、美化山川”植树活动,为孙家岔村的父老...
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榆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