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双联行动助推精准脱贫
甘州 “多点突破”闯新路
本报记者齐兴福
张掖市甘州区是省列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之一。2015年,甘州区“多点突破”,统筹推进双联行动、***、小康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走出了一条插花型贫困县区***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甘州区逐村成立由双联干部、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挂职村干部和“墩苗计划”培养对象组成的5-7人驻村帮扶工作队,要求每一户贫困户,都要有具体的帮扶干部、具体的帮扶措施、具体的脱贫计划。
扶贫的核心在增收,增收的根本在产业。甘州区坚持措施精准到户,大力培育富民产业。坚持一村一品、分类指导原则,引导扶持贫困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并成功打造“金马蹄”胡麻油、“杰灵”鸡蛋等一批特色品牌。利用“互联网+”平台引领特色农产品线上交易,带动特色农产品畅销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扶持5家企业在霍尔果斯口岸建立境外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农产品交易中心,形成“农户+基地+企业+市场”的扶贫模式。
资金匮乏是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为此,甘州区坚持政策普惠到村,在改善基础条件上求突破。区级财政列支专项资金1.2亿元,用于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立足贫困村实际,投资1.86亿元,重点实施道路交通、安全饮水、土地整理、小型水利等扶贫项目79项。创新惠民政策,将12个贫困村农户优先列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实施***教育支持计划,开展“健康文化进万家”活动。
2015年底,甘州区12个贫困村和27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今年2月21日,甘州区通过省扶贫办的贫困县退出验收。
兰州石化公司 地企同心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伏润之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累计为联系村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实施帮扶项目40个,帮办实事200多件,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保障、社会文化事业和干部锻炼提升“五大突破”,有4个联系村摘掉了贫困帽子。
公司积极与地方党委和政府进行帮扶对接,发挥企业在规划设计、项目管理、工程建设、审计结算等方面的经验优势,统一设计脱贫计划,同步推进项目建设。2012年至2015年共投入资金41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两个村250多户村民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公路桥梁3座,硬化村级巷道20多公里,协调建设通村公路2条20多公里,解决了行路难、运输难、发展难的问题;为3个村配套新建水、电、路、居等基础设施,贴补农户移居安置专项费用60多万元,新建11个村“两委”办公场所、活动广场和文化舞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通过资金、物资、技术、信息支持,4年累计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培育果品、蔬菜、育苗、畜牧、劳务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连续三年提供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搭建产业示范园,解决庄浪县劳务用工500多人。
公司捐助资金70万元,在贫困村救助大病重病200多人;捐助资金17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00多人;捐助150万元实施金秋和阳光助学行动,支持平凉市发展特殊教育和幼教事业;投入400万元新建和修缮学校3所,为6所小学筹集配备电教室和图书室。通过“智力”扶贫,贫困户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自主致富的意识不断增强。
兰州 唱响双联“好声音”
本报记者侯若志
自去年5月兰州市开展以“***精准脱贫双联在行动——如何当好一名驻村干部”为主题的驻村征文、民情日记、演讲比赛、摄影比赛、记者采访等五大系列活动以来,兰州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唱响了双联行动“好声音”。
据统计,活动期间网络投票达85万多人次,共组织62人参加双联干部演讲比赛,收到摄影作品近万幅,征集文章350篇并遴选其中100篇优秀作品集结推出《***双联在行动》一书,《兰州日报》连续刊载双联干部驻村工作日记40余篇,中央和省级媒体报道280余篇,市属媒体专题专栏报道450余篇,推动了扶贫攻坚、双联行动的顺利开展。
为保证主题活动顺利推进,兰州市主动与相关单位加强联系、争取多方支持。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省委双联办为活动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帮助。针对以往主题活动宣传方式单一、载体单调、效果短暂等不足,兰州市精心策划,多次召开协调会,修改完善活动方案。
兰州市围绕实现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组建由1485人参加的335个驻村工作队,除按照省上要求覆盖256个建档立卡村外,在市级单位联系村均建立了驻村工作队,构建起有效落实***工作的“管道”。为总结推广各县区、各部门攻坚克难的经验和做法,激发和凝聚全市上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力量,兰州市委宣传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活动内容涉及饮水安全、交通建设、危房改造、富民产业、卫生扶贫、社会救助、小额信贷、科技扶贫、劳动力培训、干部人才支持、生态保护、易地搬迁、电商网络扶贫等方面。
庆阳 打造“永久牌”驻村队
本报记者先朝阳
庆阳市在双联行动和脱贫攻坚工作中,把强化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作为重要抓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问效,助推双联行动和精准脱贫任务落实。
“打铁还得自身硬”。干部驻村入户开展双联行动和***,究竟该干什么?怎么干?庆阳市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不同的专题培训细化工作任务,提高业务能力。由市委双联办统一安排,各县区采取专家讲理论、领导讲政策、典型讲经验、群众谈感受等方式,对驻村工作队队长、队员、贫困村第一书记及各乡镇党政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重点解决了部分驻村干部对双联扶贫政策掌握得不深不透、对村情户情吃得不准、不熟悉农村工作等问题。去年至今,全市共计开展集中培训15场次,培训对象2620余人次。
驻村干部相对分散,学习教育不便组织,信息不便交流。为此,庆阳市建立健全驻村帮扶工作队学习制度,驻村干部全部参与“两学一做”活动,落实“三会一课”等学习制度。同时,在双联门户网站开通驻村干部工作互动交流平台,创新建立了建档立卡贫困村信息管理系统,对贫困村基本情况、项目需求清单、小康建设规划、驻村帮扶工作队双联单位信息等进行发布,使各级驻村干部之间随时互相交流驻村经验、学习工作方法,有力地推动工作任务落实。
为确保驻村干部常驻村、真驻村,庆阳市八县区均抽调专人成立督查组,深入全市537个贫困村,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开展工作情况进行专项调研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驻村工作队队长现场进行反馈,限期整改落实;对没有按时到岗的9个驻村帮扶干部进行了通报批评。通过督查倒逼,查缺补漏,有力提升了驻村工作队的效能。
麦积 帮扶队蹲得住干得实
本报记者牛彦君
天水市麦积区认真履行扶贫攻坚主体责任,注重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在***精准脱贫中重要的“管道”作用,统筹整合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落实“一村一队”要求,强化整合组建指导,加大督查问责力度,有力推动了***精准脱贫措施的落实。
统筹整合组建,确保队员“下得去”。麦积区坚持对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实行动态管理,对不能胜任驻村帮扶工作的,及时进行调整撤换,由原单位抽出精干力量予以充实,确保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能力强、素质高,为落实***精准脱贫措施提供了组织、人才保障。
加强政策培训,确保队员“会干事”。建立驻村帮扶工作队培训制度,对608名帮扶队员集中轮训,并就有针对性的业务对帮扶队员进行培训。
健全奖惩机制,确保队员“蹲得住”。制定实施《驻村帮扶干部管理考核办法》,实行区委组织部负责综合考核、乡镇党委负责日常管理考勤等制度,严格请销假制度,并建立正向激励和惩戒约束机制。
靠实工作任务,确保队员“干得实”。动员和督促各工作队把产业培育、项目实施、指导培训、政策宣传作为工作的主抓手,制定到村到户帮扶措施,积极为贫困群众谋思路、找出路、鼓实劲。
强化工作保障,确保队员“能成事”。全力为驻村帮扶工作队提供工作生活保障,在落实省上5000元、市上1000元经费的基础上,区财政为每个帮扶工作队配套1000元,使每个帮扶工作队经费达到7000元,用于购置日常办公用品和订阅报刊等支出。各派出单位按照规定,落实干部驻村期间的交通费、伙食补助费等费用,并为队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年底安排一次体检。
刘玉湘 “三大法宝”解民忧
本报记者刘健
记者见到刘玉湘时,这位驻村工作队队长正卷着裤腿,带着队员和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为村办特色生态养鸡场选址。
刘玉湘是兰州市体工大队办公室主任,曾是垒球运动员的她,骨子里有着一股韧劲。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长几个月来,刘玉湘就一头扎进了榆中县和平镇陈家庄村,把心思全部放在了帮助贫困村民致富上,每周只抽出一天时间回兰州看望父母。
“全村137户人家有78户还属于建档立卡户,我身上的担子重着呢,必须加倍努力。”她说。
刘玉湘驻村帮扶有“三大法宝”:一支齐心奉献的扶贫队伍,一套有的放矢的职责制度,一颗贴近农户的赤诚之心。
为建立一支具有战斗力的驻村工作队伍,刘玉湘与另外5名来自市、县、镇三级的驻村工作队员坚持“周安排”“月计划”“季小结”,以***的六个精准为专题,以强农惠农政策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专业,以“1+17”扶贫政策为抓手,不断提升自身驻村帮扶水平。
刘玉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驻村职责制度,使驻村工作井井有条。按照工作队职责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做到环环相扣。如今,陈家庄村的联扶干部及镇村干部详细掌握了全村扶贫户的情况,做到了户户有目标、户户有措施。
刘玉湘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走家串户、访贫问苦,与群众打成一片。陈家庄村是和平镇最偏远的山村,常年干旱缺水,工作队多方协调,实施了自来水入户工程。村里居住环境差,工作队努力争取多项基础设施建设,让村容村貌大变样。村里的百合品质好,可销路不畅,刘玉湘积极联系销售渠道,并谋划建设保鲜库,引入百合加工产业……
“三大法宝”与“***”政策紧密结合,解决了陈家庄村老百姓的身边事,提高了贫困户的生活质量。
王华 “帮”到群众心坎上
本报记者牛彦君
武山县马力镇民武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在队长王华的带领下,按照“求精准抓建档、夯基础抓项目、提收入育产业、保和谐抓民生、强保障抓党建”的工作思路,全力做好***各项任务落实,把驻村帮扶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全省驻村帮扶工作启动后,王华带领工作队吃住在村,尽快融入农村。他第一时间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全面掌握全村基本情况,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利用村阵地文化墙,创造性地制作了“1+17”方案政策宣传漫画18幅,使***政策实现“一眼明、一口清”。他精准识别对象,科学制定帮扶计划,结合实际制定了民武村贫困户脱贫攻坚时间表、路线图,细化了管理措施,形成了“1145”的驻村帮扶工作计划,提出了“三园一区两依托”的发展思路,为帮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华始终将为民办实事作为履行驻村帮扶工作职责的首要任务。他积极组织开展政策宣讲、科技培训、电子商务、信息交流、文体娱乐等综合服务工作,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3356.85万元,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启动实施800亩土地整理项目,用于建设600亩核桃园并套种架豆王。新建钢架大棚200余座,新扶持4户群众发展规模化畜牧养殖,计划建成民武村养殖小区。扶持民武村木雕、奇石加工户向企业化、规模化发展。启动民武村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完成前期设计和征地工作。开通民武村农产品直销网店,建成民武村电商金融服务点。为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先后协调小额妇女贷款50万元,有效加快了民武村脱贫致富步伐。
杨涧村 帮扶队真情帮民富
本报记者惠程华
由省公共资源交易局党员干部组成的***帮扶工作队,进驻平凉市崆峒区白水镇杨涧村后,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兴产业、办实事,真心帮民富,使杨涧村的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
去年以来,杨涧村帮扶工作队以精准识别为目标,通过开展***精准脱贫对象摸底、公示、审核等工作,精准识别贫困户32户111人,做到脱贫对象分布识别认定、家庭状况掌握、致贫原因分析、扶持计划措施、台账进度记录、享受政策宣传、进出信息录入、动态变化捕捉等“八个精准”,并与32户贫困户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子。
帮扶工作队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社会事业为支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工作队从修路、架设动力电、通水、修建住房和***贷款等方面入手,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其中,硬化沙化村内道路6公里,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使全村实现了自来水全覆盖,解决了116户群众动力电入户难问题。为31户住房困难户新建住房,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为24户贫困户发放***专项贷款120万元。争取以工代赈项目用于村域河堤治理。改建村幼儿园,解决了幼儿入园难问题,并修建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文化活动广场。
帮扶工作队还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引导由养殖大户投资100多万元建成林下养殖基地,年出栏土鸡3万余只,带动全村实现增收150多万元,并成立了欣源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开展电商扶贫,设立林下生态鸡电商服务网点,让村民参与到电商脱贫致富中来。
新闻推荐
中央媒体团采访甘肃省扶贫领域监督执纪情况本报兰州讯(记者孙海峰)6月24日至25日,由中央纪委组织的中央媒体团,对甘肃省扶贫领域监督执纪情况进行了采访。此次采访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
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榆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