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闻 永登新闻 皋兰新闻 榆中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兰州市 > 榆中新闻 > 正文

一抹划过时空的追思满腔责任担当的情怀 ——访张一悟幼女张荷清女士

来源:陇东报 2016-07-01 18:31   https://www.yybnet.net/

“这辈子我只见过3次父亲!只听过他说的一句话!但他孜孜不倦、学而不厌的学习精神,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坚强革命意志却影响了我们儿女孙辈,影响了我们甘肃几代优秀儿女。”明白记者要“听”张一悟的“故今”时,张荷清老人开门见山,追忆起了儿时父亲留在她心中的影像。其实张荷清真正的记忆中,她只见过父亲张一悟三次,现在回忆起来,恍如一抹划过时空的追思……

·题记·

你像一个辛勤的农民,和其他同志一道,把革命的种子最早撒在甘肃的土地上,用你的心血来灌溉、抚育、培养,小心地保护他们发芽、茁壮成长;

你是马列主义的实践者,甘肃建党的创始人之一,二十六年来,你艰苦奋斗,度过漫长的黑夜,到天明……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位于兴隆山西山角的张一悟同志墓碑前,鲜花束束清香满园缅怀先烈事迹,党旗飘飘激励当代传承优良作风。社会各界用不同的方式庆七一,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张一悟是甘肃建党创始人之一,也是甘肃籍最早的中共党员。九十一年前的1925年10月,张一悟与宣侠父、钱崝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第一个组织——中国共产党甘肃特别支部,并任支部书记。从此,中国共产党在甘肃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断壮大。 1949年10月1日,革命的烈火终于照亮了陇原大地,陇原儿女步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6月30日上午,张一悟的小女儿、78岁高龄的张荷清将父亲大衣上的纽扣和两件日常用品捐赠给了榆中县档案馆。看着瘦小、略显苍老的张荷清老人在聆听讲解人员追忆父亲张一悟生平事迹时,挽着嫂子雷翠英两人紧紧靠在了一起:父亲是我们儿女孙辈的自豪,更是我们甘肃共产党人的骄傲,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家里来了个要饭的

1937年底,张一悟从山东监狱出狱后,1938年初辗转来到榆中。1939年12月24日,张荷清在榆中县呱呱坠地。“所有父亲的故事都是父亲去世后,妈妈、姐姐和哥哥告诉我的。”张荷清回忆说:“现在也记不清那时的我几岁,更不知道是哪一年,反正爷爷还活着。”(记者注:张一悟的父亲张继祖生于1872,1947去世,字绍庭,榆中县城关镇北关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任礼部主事,在京创办“关陇学堂”,吸收西北子弟就读。1905年在榆中城关创办“金县小学堂”,任首席讲师。1912年协办求古书院。民国6年(1917),任甘肃省图书馆馆长,前后达20余年。在此期间,将兰州各大学、中学专业学校的图书集中起来,又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同时自己解囊购书,两次编订图书目录,使该馆初具规模。)

“在我的记忆中,我和母亲相依为命,睡在下堂屋的大炕上,爷爷在上堂屋。”张荷清在谈及父亲时,眼睛湿润了。在她的内心深处,父亲几乎没在家呆过,也没有精力呵护自己的家,但母亲却含辛茹苦地抚养着孩子们,孝敬着老人,维护着一个清贫的大家庭,默默地支持着父亲的一切。

一个人儿时的记忆往往在寒冷的冬天。“为了我们的热炕,在太阳好的时候,我总去打谷场上晒牛粪,为了干得快,还不时地用铲子在牛粪上画道道。”张荷清对记者说,记得有一天,她正在场上晒粪,忽然看见一个身穿破烂长袍、留有长胡子的“要饭的”从远处走来。她立即跑进院子到厨房跟母亲要了一块小米面馍馍准备给长胡子要饭的。“当我从厨房出来时,只见‘长胡子\’径直走进了我爷爷的上堂屋,我很奇怪,立即告诉了母亲,母亲听见后,一脸高兴地对我说,你到外面去玩吧!”张荷清说,当时她不懂但很是纳闷,以前爷爷和母亲也经常救济要饭的,但从来不会带进家里,怎么这个“长胡子”来后,母亲很是高兴呢?“直到我父亲去世,我才知道,他是共产党员,对任何人都是保密的。”张荷清言语中流露出了些许自豪和笑容。

哎,一看就是乡里娃

张荷清出生的那几年,张一悟一直居住在兰州,当时张一悟的公开身份是苏联驻兰州领事馆中文教师。张荷清的哥哥张怀清在领事馆搞勤杂工。因为日机三天两头轰炸兰州,兰州的大部分学校已搬至各县区。在省政府旁有一个女子职业中学,张荷清的姐姐张凌青就在这所学校上学,但在1939年7月,张一悟便送张凌青去了延安。

“对于这些事,我都是后来才知道的。那时我还小,记得可能是四五岁时,我和我二哥在兰州姨娘家住。”张荷清回忆说,有一天,二哥神秘兮兮地说要带她看个人。她便好奇地跟着哥哥来到兰州一个中外大药房。

“我紧紧攥着二哥的手,怯生生地跟着进了屋子,只见一个留着长胡子、身穿长衫的人在蚊帐中坐着,很像以前我在家见到的那个人。”张荷清语速一下慢了下来,她说,“长胡子”并没理会二哥,而是用无比慈祥的目光看着她,并伸手递过来一颗葡萄。“当时因为我还不认识这人是谁,为什么这么一直看着我,心里有点紧张,把葡萄掉在了地上,滚到柜台下,我急忙爬进去捡起葡萄,不好意思地出来了。”张荷清深情地说,当时她在桌子底下只听见了一句“哎,一看就是乡里娃!”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张荷清也曾在父亲身边去过几次,但在张荷清的记忆中,父亲终日忙碌,几乎没跟她说过什么可以记得住的话。“记忆中有一次日本人轰炸兰州,我父亲穿着长袍,啥都没说用长袍卷起我就跑。”张荷清说,这是她记忆中父亲唯一一次抱她。

不知过了多久,直到张荷清8岁那年爷爷去世时再没看见“长胡子”来过,母亲也从未对她提起过……

“长胡子”原来就是父亲

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岁月里,像张一悟一样,无数共产党人都战斗在最残酷的一线。没有机会与家人团聚,也没有理由宣扬自己,甚至到献上自己宝贵的生命也不为人所知。在张荷清的心目中,“大大”(父亲的另称)长什么样?从来没有人告诉过她,直到第三次看到“长胡子”躺在冰冷的棺材中时,才知道“长胡子”原来就是父亲!

最后一次见到“长胡子”并知道是自己父亲的那天——1951年1月初的某天,对于张荷清来说,刻骨铭心、久久不能释怀。因为对于一个只有10岁大的小姑娘来说,从知道、认识父亲到离开父亲,竟然是那样地短暂,那样的诀绝。

“那年冬天,有一天,从兰州来了一辆小汽车接母亲和我去兰州,说是让我们去看父亲。在车上,母亲一言不发,而我一路上都在琢磨见了父亲叫什么,叫‘大大\’(父亲排行老大)还是叫‘爸爸\’?”张荷清回忆说,那趟去兰州是她人生中遭遇的最寒冷的冬天。

“车到了兰州小仓子四叔家,只听见唐奶奶(租四叔房子做小生意的四川老太太)喊了一声‘大嫂子来了\’,并把门帘掀起,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白色,母亲放声大哭,我似乎也明白了一切。”张荷清说,当时大哥领着她看父亲的遗体,父亲身穿一套灰色中山装,头上戴着灰色制服帽,慈祥的面孔睡得很熟、很熟,一缕长须飘在胸前。

“啊!这不是到爷爷房中去的那个‘长胡子\’吗?他还给过我葡萄呢。”张荷清回忆说,当时她的脑海中忽然闪出那个身穿破袍的身影,为什么那次父亲没告诉她?过了许久,母亲才告诉她那是你大大来看你爷爷。噢!原来“长胡子”是日思夜想的父亲。

“我的记忆中很少听见过父亲的声音,就在父亲的灵堂上,他的许多战友看见我都说我长得太像‘胡子\’了,我天生的大嗓门可能也是父亲遗传给我的吧!”此时的张荷清噪门开始大了起来,笑容渐上额头:这个“长胡子”爹给我留下了最难忘的回忆,同时也给我留下了最深切的遗憾和怀念。

“听说今天榆中县要表彰优秀共产党员?”采访结束时,张荷清女士对当前正在修建的“张一悟纪念馆”表达了些许自己的愿望:“多年来,甘肃省委、兰州市委、榆中县委对父亲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全面宣传,而且在这片热土上也涌现出了诸多党的优秀儿女。我从我哥哥姐姐和妈妈的口中了解到的父亲张一悟一生勤俭,所以我希望不要花太多的钱在这些建筑物上,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在民生改善和群众致富上!”张荷清对记者说,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一名退了休的老党员,她更希望通过做一名合格党员为民谋福利!

◆相关链接

子女眼中的张一悟

·张怀清:张一悟长子

回忆你在家里的时候,见了当道人物,你就远避了;见了劳苦大众,你总是会笑着说着。当时我们都很奇怪,为什么不见这个穿好衣服的人呢?为啥和这些短工炭客子长谈呢?到了今天我们才明白穿好衣服的人是你的敌人,短工炭客子才是你的朋友。我们还记得有一次你在家里给短工张哥哥看病,你亲自给他煮药,又给他针灸,我们都很奇怪,别人家掌柜绝不轻易跟短工说话,为什么你会这样做呢?我们还记得有一次县政府的一位科长请你给他看病,并且送来一包点心,当时我们很高兴,认为你给他看了病,这包点心一定会分给我们大家吃的,可是很失望,你不给他看病,这包点心也没有收,你还说:“我希望早些死,吃人贼。”这一切都表现了你的革命斗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其次你的慈爱是普遍的,不分什么亲疏远近,只要是青年学生你都很喜欢,在家里不论大小的孩子们,你都是爱护的,孩子有病你就给他诊疗,就是玩的时候,你都指导着他玩,我们还记得祖母说:“你是个娃娃头子。”

·张华清:张一悟次子

父亲从山东出狱回家到1948年离家去边区的十年中,身上只穿着那件洗褪了色的青粗布长衫,足蹬一双手工做的土布鞋。从他读书、坐牢、回家的三四十年中,都是如此。父亲离家去北平求学,虽是保送,但要自费。钱从何而来呢?按条件,应由祖父供给,当时是有条件的,可是祖父没有供给,为什么呢?按祖父的说法,“老闯乱子不听话,惹是生非不安分”。父亲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萌芽较早,而祖父则是封建制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忠君至上思想的人,这样父子之间,就没有什么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语言。

·张凌青:张一悟次女

在她的一生中虽与父亲分多聚少,但父亲对她的要求很严,对她的教诲很深,是父亲把她引上了革命的道路,使她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不论是在青少年时期参加青年抗战团榆中支团宣传抗日救亡,还是在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工作,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山东;不论在公安战线,还是在外交部门,父亲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精神时时激励着她不断进步。父亲张一悟不愧为一个伟大的父亲,也不愧为青年的优良导师。1951年父亲去世时,她正在坐月子,无法为父亲送行。多少年来,这个遗憾一直在心里。她时常教育子女一定要学习爷爷的精神,为党为人民多作贡献。

◆小资料

张荷清:张一悟小女,1939年12月24日出生。1949年入榆中县文成小学读书,1954年到兰州女子中学学习,1960年考入兰州大学生物系放射专业。196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98年退休。

□兰州日报记者杨贵智文/图

新闻推荐

***帮到群众的心坎上 浙大学子来甘肃省社会实践点赞***攻坚工作

“***”近年来一直是响彻陇原大地的热词,甘肃作为我国打响***攻坚战的前沿阵地所探索出的系列政策和取得的脱贫成就也受到多方瞩目,这其中就包括即将成为国之栋...

榆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一抹划过时空的追思满腔责任担当的情怀 ——访张一悟幼女张荷清女士)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