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兰州妇女界有“三兰”之说,而这“三兰”就是指在各自的行业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三位女士,她们分别为柴木兰、魏佩兰、沈滋兰。其中,沈滋兰为甘肃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推动妇女解放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敬重。
沈滋兰(1910—1999),字润轩,兰州市榆中县人。她自幼聪颖好学,而且有胆量、有气魄,为争取男女平等,获得同样接受教育的权利,她说服父亲及家族亲友,奔赴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求学。1935年7月大学毕业后,为发展甘肃的教育事业,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她毅然回到兰州。
来兰后,她执教于兰州中学(现兰州一中),担任地理教员。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凭着一腔爱国热情,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宣传救国真理,号召民众团结抗日,并为抗日将士募捐财物。
1940年8月,她受国民党甘肃省教育厅厅长郑通河委派,出任兰州女子职业学校校长。从此,她便一心扑在女子教育事业中。她将建在万寿宫内的兰州女子职业学校办成“兰州女子中学”,当年曾被外国记者报道为“潼关以西的第一所女子中学”。学校多次因经费紧张而陷于困境,她“化缘”式的东奔西走,为兴建新校舍亲自筹款,勘察校址,选定南门外杏花村(现力行新村)附近土地,筹划一切,聘请兴隆营运公司工程师任震英设计,学校整体呈南北宽东西窄的矩形,占地五十六亩,修建两层教学楼一座,设17间教室,楼上9间,楼下8间,另建接待室3间;平房宿舍一院;教学辅助平房45间。后蒋介石偕宋美龄来兰,而宋美龄当时任全国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长,故将礼堂命名为“美龄堂”。沈滋兰又以“美龄堂”名义向社会各机关募捐,甘肃妇女工作委员会将所属织布厂变卖,所得款项赠女中修建礼堂专用。“美龄堂”高8米,长30米,宽20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各机关捐款购买椅子600余把,布置了礼堂,使之成为当时兰州市建筑最好、设备齐全的礼堂。校园内遍植椿树、槐树和榆树等,学校北侧为广阔的操场,操场南面是一个种满各种花草的大花园,整个学校布局合理,校舍整齐,环境优美。1948年7月5日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萱受张治中将军的邀请,来兰在“美龄堂”为兰州各院校、文化界及机关团体演出。
1944年7月,学校迁入新址(兰州二十七中),全校共有12个教学班。设高中三个年级共三个班,初中三年级两个班,二年级三个班,一年级四个班,在校生500余人。沈校长主持筹建新校之后,即明确提出兰州女子中学办学宗旨:“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使甘肃妇女在文化上翻身,要求学生作风严谨,生活简朴,争优有独立人格的新型妇女。”这实际上就是当时学生的行为规范,这一校风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当时的女中学生一律剪齐耳短发,身穿英丹兰布短旗袍,白色长袜,一字带黑布鞋,显得十分朴素端庄。沈校长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尽职、学生努力,女中一时呈现出敬业乐群的好现象。后女中培养出大量的人材,他们当中有工程师、有医生、有作家、有教授。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即为女中早期毕业学生。
1945年,邓宝珊将军由其女儿邓团子陪同视察了兰州女中,并给师生讲话,鼓励学生学好知识,报效祖国,临别时还给学校捐赠了一笔图书费。
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女中师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热心宣传先进思想。1946年前后,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书曾在学生中广泛传阅。学生还先后在礼堂演过《贫穷不是从天降》、《北京人》、《上海屋檐下》等进步话剧。1946年10月校庆时,由47届高二学生演出了曹禺的话剧《雷雨》,轰动金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五十年来,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沈滋兰先生一直在中学任教地理课(50年代初至退休在兰州三十三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她地理知识基础雄厚,学术造诣高深,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在教学中她总是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此外,她还著有《中学地理教具制作与使用》一书,《黑板地图的画法及使用》等论著,同时撰写了大理有价值的文史资料。《两半球仪褶皱、断层的教具制作》等论文发表后,受到国内地理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沈滋兰一生追求光明,追求男女平等,致力甘肃教育事业,她还是甘肃幼儿教育最早的创始人之一。建国后她历任民革甘肃省委会常委、省政协四届、五届常委,省妇联委员,全国第三次妇女代表、中国地理学会省市分会理事。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十几年,她多次参与省市政协组织的活动,参与省市妇联组织的活动,为全国地理学会等有关单位撰写了《甘肃女子学校办学概况》、《甘肃女子升学简况等》历史资料和学术论文。
沈老于1999年6月9日病逝,享年90岁。沈老为培养兰州女性,精研地理教学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心血,造就英才硕硕,真谓桃李遍布各地,为四川省的女子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闻推荐
榆中268个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暑期留守儿童有了好去处
8月14日,在榆中县银山乡茨坪村农家书屋里,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多名学生在书架前挑选着自己喜爱的图书,有的学生正坐在书桌前津津有味地看书,整个书屋洋溢着浓厚的读书氛围。据了解,榆中县大力...
榆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榆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