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回二十几年前,木工是备受尊崇的职业,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承载着渊源历史的技艺逐渐被漠视,当年的老木工如今还默默坚守的少之又少。今年59岁的李坤圣就是这样的“另类”,进入一木集团40年,即使眼已花、背已弓,他仍天天守在车间里指导示范并解决各种技术难题。他说,自己快要退休了,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
苦练基本功站稳脚跟
9月30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一木集团胶州工业园金菱一厂的车间,空气里飘着白色的木头粉尘,让人呼吸不畅,已经满头白发的李坤圣站在几名戴着口罩的工人之中,正对着一件家具的半成品部件讲解着,虽然没戴口罩,却没有因粉尘而有任何不适的表情。
“戴口罩他们就听不清我说什么了。再说,闻了40年的木头味,习惯了,这点粉尘怕什么。”眼前这位身材瘦小、年近六旬的老人不知是年岁的关系还是太过劳累,背已经微微弓起,但说话语气却是温和中带着笃定。说起自己入行的原因,李坤圣淡淡回忆说,他十几岁的时候正是木工兴盛时期,在叔叔、表哥的帮带下,开始学起木工手艺。19岁时,凭着木工手艺的底子进了一木家具厂。为了站稳脚跟,李坤圣苦练基本功,拉锯、开榫打卯、雕刻一样不落。“传统木工是个体力活,拉锯、推耙磨得手上天天起泡,两只胳膊也时常累到抽筋。”李坤圣说,自己坚持下来一是为了养家糊口,二是真得喜欢做木工。
他给8级木工当考官
李坤圣坦言,无论是自己内敛的性格还是缜密的心思都非常适合做木工。抱着 “干一行爱一行”的朴素想法,李坤圣从进厂以后就忙活着钻研家具结构。
“从基本功到产品结构,都得靠研究来领悟和积攒经验。”李坤圣告诉记者,只有仔细感受力气游走的方向和速度才能保证开榫时木板切口上下垂直;木工的工具必须自制,只有研究好怎样的锯条分路、锉尺角度适合怎样的操作,才能制作出最顺手的工具;实木家具最大劣势在于湿胀干缩,做每一样家具该留出多少胀缩余地才合适,靠得就是摸索和经验,还得计算好木材的含水率、伸缩率等。
如今,李坤圣是厂里的“老行尊”,板材湿度用手一摸便知,厂里上千品种的家具大小结构设计问题随时解决。在金菱一厂的车间,一件衣橱的门子外弯,中间闪着月芽形状的缝隙,工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李坤圣思考几分钟后,马上找来两根横梁撑在衣橱两侧,缝隙消失了。“李师傅可是给8级木工当过考官的人,水平当然高了。”说起李坤圣,现场的工人们一脸的佩服。
40年未离开木工车间
李坤圣在一木的生产车间里几乎轮遍了所有岗位,裁板、下料、打磨、封边、油漆、结构设计……从50岁起,制作效率走下坡路的他就不得不减少“手工活”,蹲守在车间里指导示范并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记者采访李坤圣的这天,除了吃饭在食堂,其他时间他不是在车间里,就是在去车间的路上。工业园共有3个厂,十几个车间,李坤圣每天都要在3个厂里转上两遍,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每天这么走上几公里也算锻炼身体,而且我喜欢在车间的感觉,闻着木头香味,踏实。”李坤圣淡淡地说,工厂给他安排了办公室,方便设计家具结构,但绝大多数时间在办公室是见不到他的,似乎只有在车间为工人们示范如何加工家具、解决各类结构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
用李坤圣的话说,如果不喜欢这行,很难坚守40年。从业40年,他直接带过的徒弟不下50人,但如今仍留在这个行业里的几乎没有。
传承手艺是毕生心愿
“木工活又累又脏,对年轻人来说,整天对着木头特别无趣,所以愿当木工的人太少了。”李坤圣说,原来拉锯、开榫打卯、雕刻都是木匠的基本功,现在被电锯、汽钉、电脑雕刻代替了。另外,现在的原材料也都是板材、插接木,用开榫打卯不如用汽钉、胶水结实。所以木工的缺少,与技术进步、传统老工艺少了施展空间有很大关系。当然,主观原因还是主要的,木匠工作需要埋头苦干、钻研技术,必须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老手艺没个三五年很难出徒。
李坤圣并没有悲观,他认为时代在进步,木工活越来越依赖机器设备是好事。只是,传统手艺承载了太多历史精华和现代工艺所必需的原理,绝对不能丢弃。“我现在业余时间都用来整理保存我的老手艺了。”李坤圣说,退休前,他的使命就是将自己40年的木工经验以及家具的传统做法、传统工具等用文字和录像的形式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去学习和继承,让我们的传统工艺延续下去。 记者 王婷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岛城槐花还没怎么开,嘟真槐花蜜就一车车地到公司了,那是因为岛城临海,气温比三门峡太行山等低多了,所以岛城尤其市南区槐树开花最晚。押运蜂蜜回司,抽空翻了翻报,发现某报采访抚顺路蜂蜜批发商,说是如...
东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