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的故事(7)
□本报记者王亚楠
本报通讯员王祥峰
5月下旬,聊城市东阿县刘集镇前苫山、前关山、四合屯村麦浪翻滚,昭示着丰收的喜悦。此刻,也是省农科院选派到这里的“第一书记”王磊、刘宾、别庆福挂职期满即将离开的时候。说起他们,村民们满怀感激,难掩留恋。
2014年到前苫山村后,王磊深切感到农村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对市场需求看不到、弄不懂、用不上,农产品卖不出去,老百姓赚不到钱。从完善村内信息设施开始,王磊牵头引进社会资金建设了覆盖全村的无线WLAN,开通了前苫山村微信、网站,联合中国知网开通电子书屋,搭建前苫山村信息服务平台等。同时,利用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功能,在东阿全县建设了50个农村信息化基层服务站点,并对这些村的种养大户、基层供销社和村科技信息联络员进行了系统培训。
现在,前苫山村成了信息化示范村,不但将村务公开、村情快递、村风民俗等内容纳入了信息化平台,而且还通过“无线乡村”惠农信息站,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帮的不只是一个点,而是通过发展产业串起一条线,带起一个面。”新上任的前苫山村支部书记李峰说。在前苫山村西的黑木耳种植基地,成方连片的培养基正长出肉嘟嘟的黑木耳,数百米长的架子上晾满了已采摘的。这个20亩的基地,作为省农科院的一个食用菌示范基地,引进了菌种移植设备,种植加工走上了规范化、规模化,通过“第一书记”帮村后成立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注册的“苫羊山”商标,销售价格又翻了一番。
前关山村支部副书记李子敏介绍:在“第一书记”帮扶下,该村建起22个新型高效食用菌棚,“一个棚一年纯收入两万多元,忙的时候用工100多人,村里留守的妇女和老人可有地方挣钱了”。
“第一书记”还积极引进企业,让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打工,解决了200多村民的务工问题。前苫山、前关山和四合屯村的三位“第一书记”抱团取暖,联合东阿县供销社、法国罗盖特公司和当地专业合作社,发展“套餐式订单农业”。2014年,引导村级组织整合土地1000亩种植糯玉米,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
据王磊介绍,2014年秋收,订单糯玉米实打亩产730公斤,同比增产近100公斤,农民亩增收200多元。2015年,订单农业的面积有望继续扩大。
新闻推荐
□杨秀萍高田王新于江涛报道本报聊城讯8月1日,全市科学发展现场观摩团观摩了位于高新区的鲁西集团退城进园、日发纺织机械和鲁西质检中心三个项目。鲁西集团股份有...
东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