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唐县人和街道敬老院院长王廷玉的人生岁月里,他先后挑起赡养家中6位亲人、照料敬老院21位老人的重担,还义务照料敬老院收养的4名弃婴、6名社会流浪人员。
6位老人的好“儿子”
王廷玉是家中六位老人的好“儿子”。这六位老人分别是亲生父母、养父母、岳父岳母。
今年63岁的王廷玉出生在高唐县三十里铺孙庄村。1954年因为灾荒,刚出生一个多月的他被送给了临清市金郝乡张伴屯村的养父母家喂养。几年后,养父母家弟弟、妹妹先后出生,家庭越来越困难,亲生父母想把他带回去,但王廷玉为了报答养父母的恩情并未回去。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在13岁时毅然下学,帮养父母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后来,他在村里干过会计,也当过其他“村官”。直到2004年应聘到高店县人和街道敬老院当院长,他才离开临清回归故土。
对于亲生父母,从能挣钱起,他就每月最少三次骑自行车从临清回高唐看望亲生父母,用省吃俭用的钱给父母买东西改善生活。结婚后,他又与妻子一起承担起照料岳父、岳母的责任。
老人们上了年纪后,王廷玉和妻子的任务就更重了。这边的老人刚安排好又得赶到另一对老人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懈怠。
到2012年,六位老人相继离去。
21位院民的好院长
“喝点粥吧,我把鸡蛋捣碎了放到里面了。”王廷玉把热气腾腾拌有鸡蛋的玉米粥端到84岁院民贺玉兰的嘴边。“不吃,快拿走!”贺玉兰脸一扭将碗推到一边。“吃点吧……”在王廷玉的苦苦劝说和老伴的帮助下,半个多小时才将饭给贺玉兰喂下去。这是2015年12月22日一大早,笔者在院民贺玉兰居住的小屋里看到的一幕。
贺玉兰是位智障老人,犯起病来经常不吃不喝。除了每天三顿饭都是王廷玉和老伴一口口喂下外,王廷玉还给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她专门准备了个小药箱。每天定时给她喂药。清醒时,贺玉兰也会感激地说:“要不是王院长,俺早死了。”
自2004年起,王廷玉开始担任人和敬老院院长。对待每一位五保老人,王廷玉照顾得比亲人还亲。“这21位院民中有5个智障,3个腿脚不便,1个脑萎缩,都需要精心照顾。”王廷玉说。
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们,他长年住在敬老院,还带着老伴及几位生活尚能自理且有劳动能力的院民在空地上开荒种田,发展副业,敬老院的每一步发展都凝结着王廷玉的心血。
五保老人生时王廷玉精心伺候,去世后他为老人的后事忙里忙外操心。多年来,他已累计亲手为17位去世的五保老人料理了后事。
为弃婴、流浪者打造“幸福家园”
如果说关爱五保老人是王廷玉的职责所在,那么精心照料收养在敬老院的弃婴、流浪者则更体现了他的大仁大义和浓浓爱心。
被送到敬老院的弃婴和流浪者,或残疾或神志不清,特别是刚来时都脏兮兮的,连护工都嫌脏,不愿上前。每到这时,王廷玉都亲历亲为,从不嫌弃。
2011年8月份的一天,一名年仅9个月的弃婴被送到人和敬老院。这个可怜的孩子因脑瘫被狠心的父母遗弃在一间废旧的小铁屋里,被人发现时已是满身泥土,身上被蚊虫咬得全是红疙瘩。王廷玉给他洗澡上药喂奶,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为孩子支起小蚊帐,几乎天天晚上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贴身照顾,直到孩子被一位好心村民领去代养。他为孩子取名“党泽阳”,如今,党泽阳病症有所减轻,长高了变胖了,也享受到了“家”的温暖。
在敬老院工作10年来,王廷玉共收养弃婴4人、社会流浪人员6人,用爱为他们打造了一个幸福的家园。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赵永斌
隋光军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宋延力赵磊本报记者张思凯国网临清市供电公司以农网升级工程为载体,全力解决农村电网设备老化、供电能力差、低电压等问题,实实在在把“惠民阳光工程”送入...
临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清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