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建设全省一流小学本报记者 张彩凤 通讯员 王勇
时间的分秒悄然走过,东昌府区财政前进的足音从未停止铿锵回响。近年来,他们在打造阳光财政、民生财政、和谐财政理念指导下,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创造性地生财、聚财、理财,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3年,是我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大发展和跨越赶超的一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5.07亿元,历史性突破25亿元大关,成为全市第1个突破25亿元大关的县市区,总量从2012年的第三位一跃成为全市第一位;税收收入完成21.78亿元,总量居全市第1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7%,居全市第1位,总量和比重双双跨入全省前50。2013年我区有3个办事处财政收入过亿元,所有乡镇的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提前两年完成市里要求三年内所有乡镇地方财政收入都要超过1000万元的目标。全区地方财政支出达到27.1亿元,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农等民生支出达到19.42亿元,简单的数据充分体现出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现出财政部门把握住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市区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的目标要求;体现出财政部门抓住了财政工作的“牛鼻子”,实现了跨越赶超;体现出财政部门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牢牢放在心上,彰显了浓浓的民生情意。
支持转方式调结构,助推经济稳增长
区财政局立足我区经济发展实际,利用资金导向、政策倾斜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培育和扶持财源,加大了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有效促进了经济稳定发展。一是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坚持“工业突破”战略,加大园区建设扶持力度,切实推进千亿产业和百亿企业工程,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筹措资金8767万元,重点扶持了安托山、金帝保持器、中通钢构等工业企业,促使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工业大发展。二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财政筹集专项资金5650万元,优先扶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的增长点,促使其规模迅速膨胀。三是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结合省财政都市圈发展扶持政策,财政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立了东昌府区第一批小微企业“助保贷”风险补偿金,建立“小微企业池”。向为小微企业池提供贷款的金融银行实施风险补偿,放大银行贷款乘数效应,带动社会投资,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四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施园区倍增计划,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在税收、土地收入和财政管理等方面给予园区更大的自主权,促使园区拉大框架,激发园区建设发展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优化审批流程,推动政府创新管理方式,最大程度的方便群众办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同时,在城区主要交通路口定期公布企业纳税排行榜,并邮寄到区领导和部分重点企业,积极营造纳税光荣的氛围,促进企业竞相发展。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服务群众增福祉
区财政局将保障改善民生作为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真正体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使一大批凝聚党和政府关怀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惠民政策得到落实。支持三农改革发展。累计发放粮食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涉农资金9670万元。拨付资金1350万元,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开展乡村其他公益性事业债务化解工作,减轻乡镇政府债务包袱4000多万元。拨付农民培训补助资金65万元,用于基层农业技术员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管理方法和专业技术,促进增收致富。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全区教育支出达6.9亿元。其中,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7531万元、教育助学金88万元,中职学生免学费资金120万元,确保了各项教育基本政策落实;筹集城区中小学建设资金1.8亿元,用于东昌实验、谷庄两处城区小学建设,新增108个教学班,进一步缓解城区入学难问题;筹集财政资金3094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及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区社会保障支出4.4亿元。其中:拨付新农保资金7611万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资金560万元、城乡低保资金4446万元,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安排大学毕业生补贴、失业人员及就业困难人员培训资金1000万元,积极促进社会就业。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全区医疗卫生支出3亿元。逐步提高工资水平。在前两年大幅增资的基础上,全年实现两次增资,2013年元月份人均增资150元,10月份人均增资360元,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工资水平,缩小市区工资差距,提高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优化收入支出结构,财政实力大提升
一年来,财政与税务部门协调一致,科学安排财政收支任务,牢牢抓住优化财政收入质量和财政支出结构不放松,努力提升财政收入支出效应。在提升收入质量方面,不仅注重总量和速度,更加注重反映财政收入质量和效益的指标,切实提升税收收入特别是主体税种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全年税收收入完成21.78亿元,税收总量居全市第一位,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7%,居全市第1位。在优化支出结构方面,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六条禁令,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严格控制行政开支,压减公务接待、车辆购置及运行、出国(境)以及其他一般性行政支出,集中财力保民生、保重点、促发展。全区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三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19.42亿元,较上年增支1.1亿元,民生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达到71.56%。
同时,紧紧抓住省市财政体制调整不放松,围绕一区一圈一带,积极向上争取政策项目资金,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向上争取和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去年下半年省市财政体制相继做出了较大调整,对我区非常有利,市级除保留电力、金融等市属企业收入外,将一般企业缴纳的收入全部下划,实行属地管理,就地缴库。这样以来,我区的公共财政收入飞速跨上新台阶,财政收入规模翻倍扩大,突破25亿元。另外,全年共争取各类专款达7.5亿元,比上年增加1.8亿元,缓解了我区财政困难,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创新财政理财思路,三驾马车促发展
市委十二届四次会议提出“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科学发展先行区”,并相继做出了“五环工程”、土地增减挂钩、标准化厂房、实施企业二次创业等符合聊城市实际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下,我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立足大发展,进行大谋划,实施大运作,开创新模式,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三驾马车”(安泰公司、昌泰公司、公有资产运营公司)助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为棚户区改造、市区重点工程和土地增减挂钩、城镇化保驾护航。“三驾马车”的运作模式和产生的经济社会效应,不仅完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而且彻底解决了项目开展所需资金的难题,没有给政府带来一分钱的包袱,同时也为做好其他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区财政局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的工作意见》精神,将棚户区改造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牢固树立市区一体化意识,依托安泰公司为平台,充分发挥职能,积极筹措资金,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进程,着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居住环境,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2013年,共搬迁改造村庄、片区30个,拆迁面积355万平方米。大力实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工作。为做好全区土地增减挂钩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和实际需要,成立了昌泰公司,作为土地增减挂钩工作资金运作平台。多渠道筹集资金近3亿元,保证了全区2013年土地增减挂钩任务的顺利完成。
深化财政改革管理,健全财政新体制
全区财政改革任务虽然困难和繁重,但区财政局坚持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没有动力、不改革就没有发展的思路,坚定不移的按照上级要求推动改革、深化改革,财政改革迈出新步伐。
一是做好营改增基础工作。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准确把握改革大局和方向,认真做好营改增纳税人确认等前期基础性工作,减轻整个产业链的税负,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活力。二是强化预算执行管理。进一步细化专项资金管理,加快专项资金分配下达效率,严格实行财政资金“三专”管理,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三是推进公务卡改革。2013年我区全面启动公务卡改革,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意识逐渐增强,公务卡使用率大幅提高。四是政府采购规模持续扩大。通过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明确采购范围和方式,降低公开招标限额标准,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的服务质量和水平。2013年全区政府采购预算金额为33189万元,实际支付30600万元,节约资金2589万元,节约率为7.8%。五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利用全区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财政与部门单位的无缝对接,加强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积极开展党政机关清理办公用房工作,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2014年,区财政局将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按照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植骨干工业企业,提高收入质量效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盘活用活存量增量资金,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搞好资金资源资本运作,提升“三驾马车”保障能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新型城镇化;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合理控制债务规模,防止出现债务危机,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确保财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为我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再添一抹新绿。
本版编辑/版式张彩凤
校 对刘颖
图片提供王勇
新闻推荐
...
聊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聊城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