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宁 通讯员 王文龙
走进“中国葫芦第一村”美誉的堂邑镇路庄村,总能看到葫芦的踪影:院墙上爬满了葫芦,大街小巷挂满了葫芦,农家庭院的葫芦更是成堆成群。在这里,有一座聊城最大的葫芦加工厂,这便是郝洪燃的葫芦加工厂。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堂邑镇的致富名人,路庄村的十星级文明户,了解了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怎样一步步做大做强葫芦产业,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初见郝洪燃,消瘦的脸颊,朴素的穿着,丝毫看不出艺术的气息,但是翻开这个名字的履历,循着他一路走来的印记就会发现,这个名字的背后,是一位农民企业家的创业与成功之路。今年48岁的郝洪燃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初中毕业后,便开始了和土地打交道的日子,村中有人种植葫芦,也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种上了葫芦,用他的话说,一开始种葫芦,是因为这东西占不了多少地,却能卖俩钱,能挣几个就算几个。然而一次偶然买卖的却给郝洪燃打开了另一扇大门,也给路庄村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那是1998年的秋天,有小贩来村里收葫芦,卖完自家的葫芦,郝洪燃和小贩聊起了这葫芦的去处,才知道自家最多卖上几毛钱的葫芦,经过加工后居然能卖上几十块钱,心思活络的他便打起了葫芦加工的主意。靠着自己有点绘画底子,郝洪燃便义无反顾的走上了葫芦加工的道路,从最开始一天刻坏十多个葫芦,到后来到后来雕刻的葫芦惟妙惟肖,个中艰辛,一言难尽。但是郝洪燃的葫芦越卖越好却是不争的事实,在附近乡镇也逐渐有了名气,小商贩来买葫芦的越来越多,郝洪燃葫芦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2001年,郝洪燃办起了葫芦加工厂,一边自己加工葫芦,一边教乡亲雕刻葫芦,和大家一起琢磨葫芦的创意,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如今,路庄村的葫芦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2000余亩,葫芦生产和加工企业140余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葫芦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农闲生活,也给当地群众来到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在葫芦艺术中心,他告诉记者“这样的葫芦如果不经过加工雕刻是普通的农产品,在当地农村集市上也就卖几毛钱一个,但是通过雕刻、烙烫、彩绘、勒扎等手法创作成工艺品后,至少能卖200元。之前最贵的一个,在香港卖了十万元人民币!”去年,郝洪燃把一个颈长、肚扁的异形葫芦做成烟斗,实用又美观;村民郝庆明把一个像鱼形的废弃葫芦烙出鱼鳞,雕刻成美人鱼,卖到7000元;他一个朋友种的葫芦因久旱淋雨浑身长满裂纹,经装饰后取名“沧桑”,叫价9万元,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如今,不仅公交车直接通到了村口,每天来买葫芦的客商络绎不绝,而且郝洪燃还在网上建起了自己的网店,订单源源不断。他潜心葫芦绘画,加工雕刻,出品的葫芦雅俗共赏,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他正在以廉政文化为题材,精心创作葫芦,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葫芦艺术的魅力。
新闻推荐
...
聊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聊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