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新闻 临清新闻 阳谷新闻 莘县新闻 茌平新闻 东阿新闻 冠县新闻 高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聊城市 > 聊城新闻 > 正文

感动的回声 ——贾振鑫曲艺作品选登

来源:东昌时讯 2014-03-24 11:34   https://www.yybnet.net/

内容提要:本书是作者曲艺创作的精选集,用丰富的内容,巧妙的构思,生动活泼的语言,歌颂了生活中的真、善、美,揭露了世间的假、恶、丑,塑造了一个个生动感人、可歌可颂、可爱可乐的艺术形象。本书涵盖了山东快书、相声、小品、快板书、音舞快板、说唱歌舞、曲艺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大多经过舞台实践打磨,部分在全国及省市获奖,具有可演,可读的特点。

写在《感动的回声——贾振鑫曲艺作品选》出版之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句。每每读起这两句诗,我的心灵都会为之一振,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因为,我深爱着生于斯,长于斯,业于斯的家乡——美丽的江北水城,深爱着给予我知识与食粮的母校——聊城大学,并被她们的一切感动着,所以,我愿意创作的笔触时常渗透到家乡与母校的点滴之中,把产生感动的人、事、物、景,用我挚爱的曲艺形式加以传播,随之,便有了这一段段曾回响于舞台、屏幕的“感动的回声”。? 

把这一段段“回声”整理出版,是我多年的心愿,也是周围领导、老师、同学、朋友的呼声。特别感谢本书策划刘连珂书记的全方位支持。有了大家的热情鼓励,我懦弱的内心得到了支撑的力量,壮壮胆子,诚惶诚恐地把这些埋在心底的感动,与您一一分享。 

摆弄出压在箱底的一摞摞手稿,看着那些点灯熬油、冒酷暑、严寒鼓捣出来的一页页涂鸦的纸张、一行行奔驰的文字,我多愁善感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无数的感触一次次如泄洪般的闸门奔腾着,汹涌着,因为每一个作品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张纸都装满了我对曲艺事业的忠诚与爱。 

忘不了孩童时代,从身披被单做戏袍,头扎纱巾做戏帽时的懵懂,到为农村大喇叭里播放的山东快书、相声的痴迷,再到十四寸黑白电视里曲艺节目的守望,我发疯地爱上了曲艺。从曲艺赐予的快乐里,我甚至简单地认为,这是人世间最快乐的工作,自己将倾心于此,终生相随。得益于自己还可以的记忆力,也得益于自己能“编”的天赋,三块小竹片的伴唱成就了我的舞台梦想。少时学区的演出,再到乡镇的汇演开启了我的曲艺生涯,孙镇业的山东快书《打气》、《捞鞋》、《扑克迷》,姜宝林的单口相声《五讲四美》,成为了我舞台处女作的陪伴。从此,一个膜拜艺术的农村小孩开始了艰辛的攀登之路。? 

儿时父亲的早逝,家庭生活的拮据,对于少不更事的我而言,母亲的坚强与疼爱,姐姐、兄长们的庇护,使我继续享受着成长的光阴。我尽管知道,起初舞台上的举动,或许也为他们带来过一些快乐,但是当我玩物丧志般地丢掉了学习,游走于学校班级的各种类型的文艺活动,在“舞台”上自私的疯狂的时候,势必要遭到他们的反对。于是,我背着刚刚进入初中的糟糕学习成绩的尴尬,带着姐姐哥哥对我满满的期望,转学到了聊城二中。可是,我却亵渎了他们对我学习的美意,在艺术里陷得更深,甚至无可救药了。? 

和一位学兄校园偶遇,我被他手中把玩的鸳鸯板深深吸引,说是把玩,因为他确实也不会打板。借助学兄的信息,我用偷偷积攒的三元零三分这样一笔巨款,据为己有了人生的这一大乐物,并用自我的琢磨,再加书本的学习,使它发出了“当里个当”的声音,开始了铜板伴奏的舞台表演。最难忘,在大姐家居住生活的中学时代,大姐夫用录音机为我录下了当年“景阳冈杯”山东快书大奖赛及其他的一些节目,成为了我其时学习的最好教材。我用耳听笔记的原始学习方式,学会了黄宏的《智斗》、秋林的《买锅》、及其他人的《武松赶会》、《武松打虎》、《柿子筐》、《学文化》等段子,并成为我那些年常演的节目。学习高元钧大师的《大实话》,我是先听了一遍广播,记下了词,而后,在重播的时候,又逃了一次课,学会了这个段子。那时,对曲艺,尤其是山东快书,就是一个痴般的“迷”,几乎是神经似的,时时处处注意相关的信息,并准备好随时去学习,于是,不管是广播,还是电视,想什么办法也得听到、看到,书刊、报纸上关于快书的相关内容,不管是作品还是理论,哪怕是只言片语我都要手抄下来,并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小大姐翻身》等节目,学习了初步的曲艺理论,掌握了一定的创作理论知识。或许好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感谢我当时的音乐老师李国良先生的引荐,我凭借一段《智斗》,和授业恩师张明东先生得以相识。并在最初的日子里,学会了正确的打板方法,重新排练了《智斗》。 

任何事物的发展,似乎都要经历一个物极必反的过程。在我感觉自己的艺术学习就要渐入佳境的时候,我迎来了继父亲去世之后的又一次挫折。升学的失败,让我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道路。特别是在辍学的那一年里,经历了沿街叫卖的小贩、寒冬腊月的建筑工、赶集摆摊的书贩、往返于市场间的菜贩子,我更多地感受到了世间的炎凉,刺激了我还并不算成熟的心,我真的不想,也不甘心将生活定格在那个境界。那时,母亲对我前途的焦虑和忧愁的面容,以及人的世俗偏见,也成了横亘在我头上的一座高山。在大姐的极力主张下,我又迈进了学校的大门,开始了"二度出家"的学生生活。虽然,学校安排的一些必要的演出我还得参加,班级的联欢晚会我还会为大家带来快乐,但是,我已经不敢再有与快书朝夕相伴、形影相随的日子,我得首先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回过头来再拥抱我的“爱”。 

时光荏苒。当我再次从容地拿起鸳鸯板,成为舞台宠儿的时候,已经到了几年后的大学生活。我由一名没有前途可言的农村娃,成了一名聊城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天之骄子,没有了无尽的升学压力,我的鸳鸯板又抹去了往日的宁静,回复到了“未见其人先闻板声”的时代。我的创作也似乎成了喷薄的火山,一个个的作品成了最好的释放。这个时期的创作特点是经验少,比较盲目,但是来得快,基本上是第一句有了,就一直冲到最后,像山东快书《开国元勋》、《接妈》、《如意郎君》、《武松买年糕》、《猴的对话》,小品《老师与小偷》、《心愿》、《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过年》,相声《家庭会议》,曲艺说唱《大学变奏曲》,快板快书《两家人·一家人》等作品,都是在那个时期写成的。特别是1993年,恰逢毛泽东主席诞辰一百周年,我发挥个人的模仿优势,成功创作演出了山东快书《开国元勋》,使我一举成为了学校的“名人”,随着聊城地区一等奖的获得,我也成为聊城各系统系列演出中和名家大腕们同台演出的常客。也是在那一年,我和恩师张明东先生在领导接见演员时再次相遇,翻开了我艺术生涯的崭新一页,经过老师的排练,再加上那一年300余场的锤炼,将我的曲艺水平提高了一大截。? 

匆匆而过的四年大学生活,恐怕是人生中最难忘的,很多年过去了,好多事情还是历历在目。我的艺术经验也是在那个时期的教学相长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积累,对曲艺艺术的理解更为深入。那时,大到山东省大学生文艺汇演的一等奖,小到学校学生活动的奖项,我获得了大大小小42项的奖励,其中省级13项,与其说这些奖励是荣誉,不如说是信心和鼓励,鼓励我给予曲艺更多的付出,鞭策我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快乐。? 

艺术创作确实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记得我在一次电视访谈中曾呓语过,“一个饥饿的人为得到了一块面包而感到快乐,一个口渴的人为得到了一口水而感到快乐,一个商人为得到了一笔财富而感到快乐,一个医生为治愈了一个病人而感到快乐……当我的演出、作品,为观众带来了快乐的时候,那是我最大的快乐。”看似信口拈来,的的确确都是心里话。? 

那些年里,说不清多少次,别人的甜蜜梦乡中,我还在伏案急书着,忍受着睡意的侵蚀,享受着创作的快乐,每每到了深夜,到了凌晨,创作完成的成就感还折腾的无法入睡,于是又开始琢磨着干点别的事情,说唱歌舞《水城的桥》就是在完成了情景快书《美丽的聊城》后,在这种境地当中写出来的,不想却成了在聊城有些轰动效应的作品,真是让我感叹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呀。正是在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干事创业的敬业精神的驱使下,先后创作了《美丽的聊城》、《水城的桥》、《奖金》、《东西南北中》、《节节高》等一批作品。根据聊城大学的真人真事,创作了小品《过年》、《流动的爱》、山东快书《感谢》、相声《聚会》等作品。? 

不知不觉间,那时的我竟然也和“小能人、忙人”扯上了关系,不时会被人扣上能者多劳的高帽,既然是个多面手,能够编、导、演、主持,那就干吧!在很多的演出中,既要创作、排演新节目,编写串联词,还要在演出中担当演员和主持人两个角色,一场演出要多于别人几倍的付出。当然,我更多的还是享受着曲艺创作、表演带来的快乐,且不说鲜花与掌声的喝彩、各种奖项的扑面而来,单是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纸有报道,还有别人投来的一串串赞许的目光,送上的一句句嘉奖之语,就已经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让“好大喜功”的内心得到了一个个暂时的满足。更加上,能够和心目中的偶像孙镇业、唐爱国、孙涛、郭达、魏积安、唐杰忠、李国盛等名家同台演出,面对面地的接受刘洪滨、赵连甲、吴文科、孙立生、徐沛东、羊鸣等一批艺术大家的教诲,让我内心的幸福一次次到了激动的沸点。? 

本作品选成书的高峰阶段恰在七、八月份,正值高温酷暑,虽有空调为伍,亦是倍感煎熬,然精神上分毫不敢懈怠。最初整理出来感觉可用的作品有八十段之多,然而,本着严谨务实、精益求精、宁缺毋滥的原则,不得已而忍痛割爱,尽最大努力把还有一些艺术性的,能够让读者开卷有益的作品留了下来,字斟句酌,反复修改,争取展现给大家还能够说得过去的一面。 

啰里啰嗦写下了这么多,就是想借这书出版的机会,向在我艺术道路上给予帮助、支持、关注的领导、老师、同学、家人以及各界朋友,表示最真诚的感谢。感谢我国著名曲艺作家、评论家、中华曲艺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孙立生先生欣然为序,感谢中共聊城市委宣传部刘博部长、苗运周部长,聊城市文联主席赵安民,聊城大学团委郭帅书记,聊城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吕云路、书记刘哲等领导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谢授业恩师张明东先生的孜孜教诲;感谢我的夫人赵绍玉女士对本书出版的倾情付出。还要感谢我创作的合作者们以及演出搭档们对选入作品的辛勤劳动,本书虽以我个人名义出版,但是,没有你们的付出,这些作品也不会如此成熟。同时,也对本书的责任编辑及所有工作人员表示真诚的谢意。? 

贾振鑫?2013年8月于聊城大学音乐学院

新闻推荐

我区借力土地流转孕育千亩蔬菜基地

...

聊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聊城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感动的回声 ——贾振鑫曲艺作品选登)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