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颖 通讯员 周桂芬
4月8日,记者一走进斗虎屯镇郇庄村蔬菜大棚里,就看到紫盈盈的茄子挂满茄秧,长势喜人。菜棚主人马小俊正在为茄子进行施肥和通风,忙得不亦乐乎。擦着额头上的汗水,马小俊笑呵呵地说:“今年俺家的茄子长势非常好,预计再过20多天茄子就可全面上市了,一斤茄子的批发价能达到两块多呢!”
马小俊是郇庄村一位远近闻名的种菜女状元,多年来,她不仅通过学科技、用科技、参加科技培训,学习掌握了多种蔬菜种植新技术,而且全力带领身边的菜农共同致富,先后荣获“东昌府区巾帼致富带头人”、“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2013年,马小俊发起成立了“聊城市东昌府区昌俊种植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在家乡的黄土地上开始了“大作为”,成就了一位“巾帼女强人”的“共同致富梦”。
俗话说:“十年能中文武举,十年难出田状元”。别看马小俊岁数不大,在种菜这一行里,却已摸爬滚打、刻苦钻研了十几载,是个地地道道的种菜“高手”。谈起十几年来的种菜之路,马小俊打开了话匣子:2001年,马小俊凭借在娘家种菜的经验和名气,与“聊城市梁水镇洪锦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种植回收合同,开始在自家10多亩承包田里种植菠菜、香菜、大葱等蔬菜。这一年,马小俊赚了3万多元钱,淘得了致富路上的第一桶金。后来,她动员郇庄村的16户村民一起和蔬菜烘干厂签订合同,五六年的时间郇庄村的蔬菜种植规模就发展到180亩,她带领郇庄村人从单一的粮食种植开始走向了“订单农业”。2008年,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土地流转”。马小俊利用本村耕地优势和已经形成的蔬菜种植规模,引荐一家食品公司的老板在郇庄村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蔬菜,马小俊凭借自己的种菜技术及经验,被聘请做了“技术总管”,郇庄村的一百多位劳动力以及留守人员,做起了“农业工人”,成了地地道道的“双薪农民”。
按说,一个农村的普通妇女不仅自己通过勤劳致富,还带领乡亲们走上了共同致富路,取得的成绩已着实令人钦佩,但创业之路上,马小俊这位外表看似柔弱,骨子里却透着坚韧、吃苦耐劳和永不服输精神的农村女子,没有满足,没有踌躇不前。2009年,她毅然放弃了“做管家”的丰厚收入,自己在村里建起了54个拱棚,种茄子、西葫、芹菜等蔬菜。由于种植的多样化,没能形成规模,蔬菜只能批给本地的小商小贩,忙活了一年,马小俊算了算帐,没有赚到钱。
一面是投入了全部家当搞起的种植,一面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菜卖不出去,卖不了好价钱,马小俊感到迷茫,步履维艰。2010年秋季,马小俊在梁水镇一位有多年种植经验的菜农的帮助下,开始规模种植芹菜,这年冬天,正赶上芹菜价格高,一亩地平均收入一万多元,20多亩芹菜挣了20多万元,种芹菜赚来的钱终于让她有了放下担子喘口气儿继续前行的机会。2011年,马小俊又瞄准了农业“高科技”市场,建造了2个育苗棚,开始嫁接培育茄苗,在周边村庄推广种植早春茄子。这一年,马小俊光茄苗就卖了6万多元,种植户每棚茄子都能赚3万多元。致富后的马小俊没有忘记乡亲们,她提议村里搞结构调整,动员乡亲盖棚种菜。这一年,郇庄村400多亩土地被流转,近百个高架棚拔地而起,流转土地种蔬菜,在这里风风火火兴起来。在马小俊的带动下,郇庄村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村”。
回忆5年前的创业之路,马小俊心中颇多感慨,忍不住几次眼眶湿润:忘不了第一年时由于缺少经验,建起了50多个小拱棚,施肥、除草等环节费时费工所付出的艰辛;忘不了2010年元宵节的那场大雪,别人都在合家团圆,放烟花吃元宵,她与丈夫却一晚没合眼,怕大雪压坏了菜棚,只穿着单衣裤仍然满身是汗地为16个菜棚扒雪;忘不了自己为了学习种植技术,只身坐车赴寿光、河北等地,饿肚子、忍热受冷的事是家常便饭;忘不了为了种好菜,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其中,儿子8岁就上了寄宿学校……
从最初的给人打工帮人种菜,到现在的流转土地40亩,在这片肥沃土地上,马小俊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创业梦。2012年,马小俊因工作突出被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选拔到“聊城高级财经培训学校”(聊城农民培训学院)进修,给了她梦寐以求的“充电”机会。在学校里,马小俊求知若渴、发奋学习,不仅学到了急需的农业技能和科技知识,还和聊城的许多农业专家建立起长期联系。2013年,在马小俊的发起下,郇庄村一百多位村民出资663万元,成立了“聊城市东昌府区昌俊种植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将同类种植户组织起来,变‘单打独斗\’为‘抱团赚钱\’,更有市场竞争力了。”马小俊如是说。近几年,她主要种植的蔬菜作物是茄子和豆角。她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按1亩地种植2600株茄苗,1株茄亩结10个茄子来计算,1亩地茄子的产量就是26000斤,上市初期一斤茄子的批发价格两元多钱,到后期不到一元钱,综合起来按一斤一元四角钱来计算,这一亩地茄子就能收入3万6千元,效益还是非常可观的。
除了搞蔬菜种植,近两年来,马小俊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嫁接茄苗这一产业上。技术方面,她能独挡一面,不用另请技术人员,如何育苗、泥土装袋、切根口、嫁接,马小俊做起来都是驾轻就熟。今年春节前后,她在自家棚内忙碌了三个多月,培育了20万株茄苗,一株茄苗的销售价为6角钱,仅此一项就收入12万元。由于技术过硬,茄苗出售后马小俊又全程进行技术指导,不仅附近村庄的村民,就连临清、高唐、河北、河南等地的种植户也慕名而来,购买马小俊嫁接的茄苗。
“既然群众相信俺,把俺当作领头的,俺就得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赚,带领大家伙一起致富……”马小俊满脸笑容地说。从“打工妹”到“女老板”,从“弱女子”到“女强人”,从“一支秀”到“百花香”,马小俊完成了一次次华丽转身。这期间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有汗水也有泪水、有苦辣也有甘甜,但毫无疑问都凝聚着马小俊的勤劳与聪慧。如今,马小俊对自己的农业合作社很有信心,她表示,今后将努力多发展种植户,生产出更多、质量更好的蔬菜,带领更多的社员走上致富路。
新闻推荐
区档案局与聊城大学联合进行馆藏档案古籍的开发利用杜宁 滕李娜
...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