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和保险本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财方式,但是近年来“存款变保险”的闹剧频频上演。在岛城,不乏市民反映有类似的遭遇:本想去银行存款,结果被忽悠买了保险。不光这样,介绍业务的时候,工作人员承诺的收益十分诱人,可是到期的时候,市民却发现到手的收益少得可怜。真是较起真来,保险公司理直气壮,被忽悠的市民只能吃“哑巴亏”。其实,只要市民提高警惕,还是能避开“存款变保险”这个理财陷阱。
课程案例1
存款变保险想取钱得等十年
去年底,年过六旬的侯女士才发现,自己手中的“存单”原来是一家保险公司的保单。这事还得从2010年5月29日说起,当时侯女士到聊城路一家银行存款,遇到一名身着工装的销售人员。该销售人员热情地“劝说”侯女士购买一种“存款”,每年存1万元,连续存5年,5年后有5000元的利息,还可以随时支取。很快侯女士被说动,该销售人员立马为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合同。出于对“工装”的信任,侯女士当时没有细看合同就很快签字。拿到“存单”后侯女士就放在家中,再没看过。
在去年底,有关“存单变保险”的新闻多了起来,侯女士想起了自己四年前的那张存单,觉得隐隐不对。等她找出“存单”一看,立即叫苦不迭,这正是一张保单,是一种存5年,10年后才能支取的保险产品。没办法,上了年纪的侯女士只能让女儿帮忙联系怎么把钱取出来。联系银行,银行却说这事只能联系保险公司。等联系上保险公司,结果被告知,若要现在拿出来相当不划算,因为那样算“退保”,还会缴纳一笔违约金。这让侯女士急得好几天吃不下饭。
课程案例2
不见高回报收益反而受损失
2011年5月1日,本想在一家国有银行存款的严先生,被一名身穿“工装”的销售人员拦下。该销售人员极力向严先生推荐一款“理财产品”,信誓旦旦说“保证比银行同期利率高很多”、“高收益、高回报”,根本没有提及这是一款保险产品。被忽悠的严先生最终将59万元全部交给该销售人员,办理了一份所谓的“理财产品”。
结果在2012年底,严先生收到一份分红保险红利通知书,提示该公司给他分红“4016.92元”,这时他才发现先前他购买的是一份保险产品。见收益不高,严先生本想取款,结果保险公司极力劝说反对,并表示 “不要光看一个年度的分红,下一年度肯定高很多”。到了2013年底,严先生接到电话通知该年度分红2000多元。严先生一算,按前两年分红情况估算,6年分红大约2万元,加上6年到期多支付的44250元,总共收益为6.5万元左右,连5年定期存款的零头也不到。严先生说什么也要把这钱给取出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孙晓芳刘超赵欣波在潍坊高新区,有一家叫做山东...
聊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聊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