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新闻 临清新闻 阳谷新闻 莘县新闻 茌平新闻 东阿新闻 冠县新闻 高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聊城市 > 聊城新闻 > 正文

小学回想闫西龄

来源:东昌时讯 2016-06-27 11:27   https://www.yybnet.net/

文/闫西龄

初级小学阶段

1952年春节后我8虚岁,这是当时农村孩子开始上学的年龄。父亲让我跟随年龄稍大的孩子去上学。当时我村没有学校,要到距我村二里多地的邻村去上学。该村的学校只有一座教室,坐落在一个不大的院子里。这教室是不久前用拆除一座寺庙的砖木盖起来的。教室内木制黑板上方贴着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大幅画像。房子粗大的横梁上用白石灰写着四个大字:建设新中国。

那时的入学极为简单,进入教室找个空位坐下,老师进教室上课时报上姓名就是入校了。我所在的一年级约有20名学生,但年龄差别很大,有的已经十六七岁了,极个别的已经结婚。这是解放初期学校的一大特点。教室內能容纳五六十名同学,分一、二、三、四年级。由一位公办教师任教。我多年后知道,这属复式教学。

入校几天后购买了课本:语文和算术(笔者注:197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教学规定,将“算术”名称改称为“数学”),定价都是1200元(旧币,按目前币制为1.2角)。语文第一课是“人,一个人”,第二、三课分列别是“手,右手,左手”“一个人有两只手”。

学校管理极为松散。想到校就到校,不想到校就算,也不用请假,学生逃学是常见的现象。为使我不逃学,父亲还曾耐心地开导过我几次。母亲把上学这事看的很轻,对我又有些溺爱,便任由我。当时的农村中小学不放暑假,放麦假和秋假,以便学生、老师在农村大忙时帮助家中干农活。当然春节期间的寒假是一定放的。

这年秋天开学后,老师宣布,每年的秋季是一年级新生入学时间。这年春季入校的同学,要从这年秋季开始成为正式的一年级学生。这样我们春天入校的同学购买的教材(语文和算术)仍然是小学一年级第一册,但和春季教材的内容不同。语文第一课是“开学了”,第二、三、四课分别是“我们上学”“学校里人很多”“放学了,老师说,再见,同学说,再见,再见!”。多数课文配有示意课文内容的画面。除语文算术外,还有两样用具几乎是人人都有的,那就是石笔和石板。写字、演算都用石笔在石板上完成。石板写满后,就用旧布缠绕制成的“石板擦”擦掉。有些没有石板擦的学生就用自己的衣袖来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石笔和石板逐渐退出学校,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便不见踪影。

上课时,老师对四个年级的课程分别讲解。要给某个年级施教时,老师大喊一声“某年级!”该年级同学立刻起立并大喊一声“到!”是讲语文,还是讲算术以及讲多长时间,完全由老师自行掌握。这时,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上自习、做作业。这种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同在一个教室由一位教师任教的复式教学,在许多农村曾长期存在。目前已经极少见了。那时作为低年级的我,常常很有兴趣的听高年级的课,也获得不少知识。至今我还记得当时三四年级的一些课文,如介绍刘志丹革命故事的课文“刘志丹卖碗”;讲述长江黄河的课文开头是“巴颜喀拉山上的水分成两大支,一支流入黄河,一支流入长江”(笔者注:后来的科学探测证明,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而长江发源于各拉丹冬山)。

那时常常听到“查学的来了”。所谓“查学”,就是区(相当于目前的乡镇)联合校校长一人骑自行车到村里的学校看一看,和老師交谈一阵子,大约20分钟就离开。偶尔也问学生几个问题。有一次“查学”校长走到讲台上用教鞭先后指着毛泽东和朱德的像,问一年级的一位同学“他是谁?”这位同学回答正确。校长又问“为什么挂他们的像?”这位同学答不出。一位女同学(其父亲是现役军人)举手回答说:“因为他们领导全国人民翻了身。”校长称赞答的对,随即走出教室。那时的“领导机构”很简单,区联合校总共只有一人,即校长。

在我们一年级学习结束时,老师突然宣布升入二年级的名单。大约只占一年级人数的1/2,其余同学继续留在一年级学习(称为留级生)。被留级的学生及家长沒有一个找老师要求升级的,即完全听从教师的意见。在我们三年级学习结束时,老师宣布,本校只保留一至三年级,四年级同学转移到另外一个村(离我家三里多地)的学校去学习。新转入的学校不再是复式教学。我们四年级40多人单独占居一座教室,所学课程仍然是由一位教师讲授。

在当时及以后十多年里,小学1---4年级称为初级小学(简称初小)。我上初小时的课程只有语文和算术,沒有外语及音体美课。但老师有时教大家唱歌,.春天和秋天老师常帯领学生到村外树林里举行赛跑活动或做游戏。在一年级时也学习拼音,但学的是“旧拼音”。这种拼音是由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注音字母(ㄅ、ㄆ、ㄇ、ㄈ……)组成。目前大家所熟悉的《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才开始推行的。这两种拼音在字典、词典中长期共同使用。目前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仍有“旧拼音”存在。三四年级的算术课本介绍珠算。有时学生带算盘到校进行珠算学习。但要求不高也不严格,能学多少算多少。当时,对毛笔字较为重视,一年级就学写毛笔字。一般先依照“仿影”(又叫字帖)写“大仿”(在薄纸下放上字帖,模仿着写)。模仿一段时间后才独立写。沒有统一要求,很是随意,书写水平差距很大。当时的老百姓把写字和珠算(百姓叫打算老盘)看的很重。如果字写的好又会打算盘,老百姓就很称赞,认为文化水平高。许多农民就从这一观念出发去评价教师。每当有新老师上任(当时教师更换很频繁),就会有几个村民“考老师”。其做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到教室门口观看老师在黑板上写的粉笔字;二是打着向老师“请教”的旗号,让老师书写偏僻字。如果他们认为粉笔字写的好并且“请教”的字写对了,就认为教师水平高。

那时的小学没有“班干部”,只设一名“口令员”。负责上课时喊“立起,敬礼”和全班列队时喊口令。我读1至3年级的小学及老师都沒有钟表,也不打铃。上课、下课全由老师口头或吹哨宣布。每节课上多长时间也由老师自行掌握。当时的小学生(包括一年级学生)不论家在学校本村,还是家在外村,上学、放学都不要家长接送,即沒有接送孩子上学的。同学们每天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奔走四次,不少同学的行程在8里以上,很是辛苦。但这对身体是很好的锻炼。遇到雨雪天气,都不约而同的停止上学。冬天,教室内不但没有暖气,就连煤炭火炉也不存在。同学们的自来水笔常结冰,需要贴身暖一阵才能使用。冷的厉害时,老師常常让大家跺脚几分钟来缓解一下寒冷。

那时的小学教育显得很松散。学生的学习很轻松,在许多方面都以玩为主。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短,学生的练习多。作业很少而且全部在校内完成。.没有家庭作业(“家庭作业”这个名词是多年后我才知道的),节假日也不布置作业。当时的小学是每周休息1.5天,即周六下午和周日休息。虽然是小学生,但放学后和节假日多数学生都要帮家里做家务、干农活。也有一些家长利用空闲时间辅导孩子学习。

轻松愉快的初小四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那些有趣的课文使我至今难忘。如“猴子捞月亮”、“狐狸和乌鸦”等等。还有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也使我至今记得。如“好儿童,要知道,爱护身体很重要。白天适当晒太阳,皮肤强健筋骨好,每天常常喝开水,口不干渴肠胃好……”。又如“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战士爱枪又爱炮,学生要爱书和笔”。

高级小学阶段

1956年夏天我初小毕业,随即考入高级小学(简称高小)。那个时期只有小学五六年级的小学称为高小,既有五、六年级、也有一二三四年级的小学称做完全小学(简称完小)。由初小升入高小(含升入完小的五年级)要通过正规严格的考试。因为十几个村庄才有一所高小,即升入高小的学生只是初小毕业生中很少的一部分。被录取的考生按成绩高低张榜公布,不发录取通知书。

那时的高小毕业生被认为是知识、文化较高的人。曾任山东省委常委、省人大副主任的徐建春就是在建国初期,因高小毕业后积极回乡务农而全国出名,成为全国知识青年学习的榜样。

我考入的这所高小是上一年刚建立的。全校五、六年级各一个班,每班约50人。离我村三里多地,是离我家最近的高小。

在高小学习的课程有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等。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封面写着“高级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1956年4月第四版第一次印刷,新华书店发行,16开本,114页,定价0.18元。打开课本,我首先发现,课文由以前的竖行排版改为横行排版。后来知道,自1956年起我国书籍报刊均由过去的竖排版改为横排版。这是我国印刷排版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最近我阅读有关书籍知道,早在1903年香港的《中国日报》就曾改为横排版,使人耳目一新,但因非政府行为,并沒推广开来。第二个发现是课本的文字实行了简化字,同学们都极为高兴。以后知道,这年一月国务院公布了《汉简化方案》并要求在全国推广使用。对我们这批人来讲,繁体字是我们学习汉字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重要的。所以至今我对繁体字能熟练的认识,并时常不自觉的写出繁体字。但由于极少使用,所以我对大部分繁体字只会认不会写。

和初小相比,高小“正规”了许多。例如,每天按课程表上课,每节课45分钟,各学科基本上由不同的教师任教。许多方面有了较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目前五、六年级的教材相比,那时的教材显得单纯、轻松。例如,语文课本,每册只有23篇左右的课文,无其他内容。每篇课文注有作者名称或课文出处,有的课文对文中的某些词语,如“脚手架”“巫婆”等作简略的注解。没有任何练习题或作业题,更没有各式各样的训练题。语文课本每册都有名家的原著。如巴金的《海上日出》、萧红的《火烧云》、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艾青的《春姑娘》等。在我记忆中那时的语文教学注重朗读、解词、造句和作文,也要求一些背诵。作文每周一次,当堂完不成的,可在课后完成。老师对每次作文进行全班讲评,并从中选一二篇优秀作文在全班朗读。我写的作文曾多次被老师作为“范文”朗读,但老师并不说明是谁的作文,“范文”的作者也都表现的若无其事,所以同学们并不知朗读的作文是谁的。当时的算术课本有介绍珠算的内容,其余和目前五、六年级的数学课本内容基本相同,只是略为浅显。自然课本的内容和目前小学的科学常识差不多。自然第一册首页有一幅彩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标题为“大自然是什么”。图中有蓝天、白云、树林、草地、`牛羊、湖泊、河流、在田野劳作的农民……。地理课本主要介绍中国和世界最基本的地理知识。历史课本只介绍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一直介绍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地理、历史课本都有彩页,如珠穆朗玛峰、鞍山钢铁厂、屈原、岳飞和他的岳家军、开国大典等,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没有外语课,也没有专设的音、体、美课,但老师会不定期的教大家学唱歌曲,做课间操。学校有简易篮球场和乒乓球室。有时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打篮球或乒乓球,并常和老师们一起打。

当时的高小和初小一样不设立“班干部”,仍然是每班只指定一名“口令员”。当开展某项活动时老师常指定一名或几名临时负责人。

那时的高小已经提倡勤工俭学。学校的土质院墙,就是同学们花数天课外活动时间担水,和泥垒起来的。夏天学校还数次组织学生去田野里拔草,然后将草晒干、出售,为学校增加经济收入。

同学的家和学校的距离,绝大部分在三里左右,远的可达五里多地。那时的学生都沒有自行车,更没电动本,全靠步行。中午没时间回家或不愿回家的同学,可自带干粮(午饭),放到学校伙房的大蒸笼上蒸热。中午配着自带的老咸菜吃,喝蒸笼下方大锅中的开水(馏过水)。在当时这是很正常的,不错的,并感到是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大多数同学的干粮都是玉米面的饼子或窝头;有些同学的干粮中搀有野菜;偶尔有的带白面馍馍,那真是让人羡慕极了。冬天,和初小时一样,高小的教室也没有经任何取暖设施。天气很冷时,老师常常带领同学们到院子里跑数分钟,再回教室学习。

那时的高小也没有家庭作业。各学科老师布置的少量作业题、练习题大都在当堂课或当天的自习完成。每天放学后及节假日一般都要帮家里做家务或干农活。

在高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非常注重课外阅读。语文教师也常常给学生介绍或朗读一些课外读物,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时虽然没有家庭作业,但在家中常常利用空闲时间进行阅读,甚至于废寝忘食。同学课外阅读的热情很高,发现谁有一本课外书,大家立刻争相传阅。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就是同学们热读的书籍之一。我当时阅读的长篇小说有《吕梁英雄传》、《运河的桨声》、《高玉宝》等,也阅读了巴金、丁玲的一些作品。

这里我要特别诉说一下连环画。连环画又称小人书,是当年我们同学最先接触也是特别喜欢的课外读物。大家常常顾不上吃饭去抢读一本小人书。小人书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精彩。涉及古今中外,几乎无所不包,而且语言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读后印象深刻。从小人书中不但能获得知识,了解很多故事,也能明白许多道理。像赵一曼、黄继光等英雄的故事以及《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名著,大多数同学首先是从小人书中了解的。当年的小人书价格低廉,100多页的小人书一般定价仅0.15元。在车站、街边地摊上租看一本小人书仅花一、二分钱。当年的同学们谈论起来,都深深怀念小人书。希望物美价廉的小人书重新涌现在当代的书市中,丰富青少年的阅读生活。

通联地址:山东省聊城市湖南路43号

新闻推荐

区中医院“中西结合”守护百姓健康李念辉 段新歌

...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小学回想闫西龄)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