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宁 郭瑛玮
“所有的颠沛流离,最后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某一个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的这段话,说尽了那个时代的无奈,说尽了台湾老兵的真实心声。
5月31日,市民董书齐一家将一面上写“情关百姓忧乐 心系两岸团圆”的锦旗送到区委统战部、台办,以表他们一家的感激之情。连日来,董廷祥飘零台岛七十年,在去世后近三十年的今天,终于在区台办的努力下,魂归故土。这个感人的故事传遍了东昌大地,感动了无数的市民。
两岸不可见,唯有苦相思
1943年,家住古楼南郁光街的董廷祥迫于生计告别怀有身孕的妻子外出谋生,1949年随国民党部队到台湾,从此,远离家乡骨肉分离。他孤身一人,七十年代后生活在台湾屏东的“荣民之家”(为退役的单身老兵设立的场所),从风华到迟暮,带着“有家归不得、叶落尚能归根”的遗憾于1975年孤独终老。而今年95岁高龄的妻子董张氏73年来一直仔细的保存着董廷祥年轻时候的照片,董廷祥走后,她独自一人抚养儿子长大,没再婚配,一别就是一生。
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老兵回乡探亲。聊城籍台湾老兵徐承禄,带回董廷祥去台及病逝后的讯息,家里才知道他在台湾去世数年,当时曾想让徐承禄先生帮忙运回遗骨,不幸的是徐承禄老先生不久也去世了。近三十年来董家人从没有想过要放弃,虽多次与台湾方面联系,但是由于双方提供的出生年月等信息不符,台湾方面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多次协商未果。董张氏说:“死的我们也要,不管他去世多少年,都要接他的骨灰回家。”
寻亲路漫漫,不负有心人
多年努力辗转无果之后,董家人找到了东昌府区台办,看到董家人热切期盼的双眼,为完成他们的夙愿,区台办本着“台胞台属疾苦视为己出,台胞台属利益无小事”的原则,迅速行动起来。2015年8月,区台办负责人给台湾负责墓区管理处的荣民服务处联系。8月底,台湾屏东县荣民服务处回函,告知了董廷祥去世的时间和安葬地点,还提供了屏东荣民服务处的联系方式及迁葬所需办理的手续流程,并表示,屏东县荣民服务处将为迁葬事宜依法提供协助。
由于迁葬手续必须由台湾籍人士帮助办理,于是区台办委托在聊经商的台商赖仕旻先生。赖先生义不容辞的答应了下来,除积极协助办理多种手续外,多次往返屏东、台中,接洽各项迁葬事宜。今年5月,他和当地的朋友在屏东的公墓找到了董廷祥的墓碑。至此,董廷祥离开家乡大半个世纪,终于能魂归故土。
亲情难割裂,归根梦终圆
5月27日,区台办同志陪同董家人早早赶往机场,迎接董廷祥的遗骨回家。当赖先生手捧董廷祥的骨灰走出机场,董廷祥的孙子、曾孙女接过骨灰紧紧抱在怀里长跪不起。董廷祥的骨灰终于回到聊城,董廷祥的儿子董书齐接过父亲的骨灰失声痛哭:“爹,你可回来了”。95岁的董张氏眼含泪光抓住赖先生的手不停的道谢。现场每个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董廷祥老先生是不幸的,他没有等到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的那一天。老先生又是幸运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九二共识”,驱散了阻挠两岸和平发展的阴霾,各领域发展交流日趋广泛,还有像赖仕旻先生这样的台湾朋友和两岸的有识之士,做惠及两岸同胞的好事。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如今还有很多与董廷祥先生相似经历的人,永远长眠于台湾岛,愿他们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新闻推荐
...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