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宁 王文龙
过小年时,厨房贴过的灶王像,大年初一,房门上威武的门神爷,曾是多少代人儿时的记忆,如今,随着记忆的渐行渐远,这年画背后的技艺——木板年画,似乎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了。近日,我们走进堂邑镇许堤口村,去重拾了这儿时的记忆……
古稀老人刻画古今
在堂邑镇许堤口村,我们见到了木板年画的传承人——栾喜奎,如今已经78岁高龄的栾喜奎精神依然健硕。在他的工作台上,老人向我们展示了木板年画的制作工艺,通过画稿、刻板、印刷等工艺,一张栩栩如生的木版画就出现在了记者面前,栾喜奎老人介绍说,刻木版画费时费力,刻一组一般要用半个月,材料要用梨木等优质木料,刻坏一点地方,整块板就作废了。一套木版年画的刻版最多有6块,一块是线版,另外5块版是套色版,每块版印制一种颜色的花纹,共有5种颜色。“一套6块的刻版手艺对匠人要求很高,匠人要先把梨木锯成四五厘米厚的板材,风干后刨平、打磨,然后分版上样。”记者还在老人家里见到了他耗时两年雕刻的一套水浒作品,一百单八将个个栩栩如生,老人的功力可见一斑。
木版年画对刀工的要求很高,刻版时要线条直立,深度适当,这样耐磨损,印刷再多也不走形,行话叫“陡刀立线”。“一套6块的梨木版,每个版纹样都不相同,刻完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用炉火纯青、鬼斧神工形容刻版匠师们的手艺一点都不过分。”堂邑镇文化站站长田红伟介绍说。
对照古今现状堪忧
提起木板年画过去的辉煌,栾喜奎老人总是滔滔不绝,据说,在清光绪年间,光绪皇帝曾专门在皇宫设御宴款待全国从事木板年画的艺人,仅许堤口村就有四名从事木板年画的艺人参加。在过去一到秋季,就有很多年画商人来到许堤口订制年画木版。刻版艺人就开始忙碌起来。每年的农历九月份到腊月初,村里的艺人们是没闲工夫外出的,都在家忙着刻版。年画刻版艺人都有高超的技艺,这种技艺没有几年的锤炼是不行的。老人说“许堤口在老辈子可以说是年画刻版专业村,家家户户都能刻,都是商贩拿着画师画好的画样来,咱根据画师的画样刻好,商贩把刻版和画样都拿走,再找地方印刷,咱只收刻工钱,当时在聊城、临清,都有专门经营年画的商埠。”
而如今这项手艺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场面,老人的儿子栾占海跟随父亲学习了一些雕刻木板年画的手艺,但却无用武之地,只能偶尔帮人刻刻章,平时主要靠饲养本地鸡、鹅和售卖土鸡蛋等养家糊口。而村内已经没有愿意学习这门手艺的年轻人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每个月几千元的收入。而单单依靠木版年画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人,这也是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民间技艺的根本原因,前年也曾有美术学院的学生来学习过,但最后也不了了之了。现在多是从机器上走出来的年画充斥市场,手工木版年画受到冲击,每年的年关大集,那种原汁原味的年画已经不多见了。
未来路在何方 挖掘自身才是根本
寻找木板年画的出路,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目前聊城市已经建立了聊城民俗博物馆,对民俗文物进行收集和整理,并通过高科技手段对木板年画等民间手艺进行了保护,许多民间人士也有意识的对散落于各地的民俗传说进行整理开发,并用文字、文物、图片等形式保护起来。但只保护是不够的,与木板年画逐渐消失对应的,是堂邑镇另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葫芦的辉煌。雕刻葫芦作为堂邑镇的另一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年产值已经超过了2亿元,堂邑镇路庄村也成为了家家种植葫芦,家家加工葫芦的中华葫芦第一村。发展才不会被淘汰,也许挖掘木板年画这项古老技艺本身的魅力才是它正确的出路!
新闻推荐
...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