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芹
我国饮食伦理思想最早发端于先秦时期,时至今日,历久弥新的饮食发展史创造出了我国独具魅力的饮食伦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饮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饮食现象,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当前我们正经历着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餐饮陋习的危害呈现出来,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陋习已经到了必须要改的地步。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构建文明的饮食习俗。2020年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为我们革除餐饮陋习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对野生动物嘴下留情。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否则就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国野生动物的很多品种从丰富到珍稀、从珍稀到濒危、从濒危到灭绝,很大程度上是葬送在国人的口腹之中的。食野之风的盛行,导致了大量未曾检疫的野生动物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至今我们也无法获知未知种类的未知病毒隐藏在哪些野味佳肴之中。有史以来,人类最厉害的几次大的传染病流行基本上都是从动物身上传到人身上的,例如,艾滋病是从猴子身上传过来的,天花是从牛瘟传过来的,鼠疫是从老鼠身上传过来的,很多流感是从鸡和猪身上传过来的。2003年“非典”疫情过后,专家组从蝙蝠、猴子、果子狸、蛇等动物体内都检测到与SARS病毒基因序列完全一致的冠状病毒基因。据专家介绍,此次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极有可能就是蝙蝠。所以,我们必须节制自己的口腹之欲,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从禁止购买、烹调、食用等多个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对野生动物依法保护的力度,爱护自然,爱护野生动物,保证生物多样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惠共生,推动我国饮食伦理的健康发展。
倡导良风美俗,养成科学与文明的饮食风尚。人之为人,不吃无法生存,但吃不是最终目的,人应该吃的有风度、有修养、有健康。在人际交往中,要建立良好的饮食伦理规范。在人际交往中注重平等原则,推行文明餐聚,倡导新的饮食礼仪。全社会要建设文明饮食风尚,弘扬节俭美德,倡导良风美俗。将饮食安全法律法规借助于道德提升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标准,将新的饮食伦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每个社会成员的努力,让我们的饮食文化真正做到“营养、绿色、节俭、健康、文明、快乐”。这其实也就是今天要提倡的饮食伦理规则,即饮食道德标准。只有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才能健健康康地享受生活的美好,实现饮食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使人们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出文明风尚。
摒弃饮食陋习,借鉴西方优秀饮食文化。建构新的饮食伦理文明,需要我们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借鉴西方饮食文化的优秀资源和解决现实饮食伦理问题的成功经验,提升我国饮食文明。一方面,我们可以学习西餐业的一些长处,大力推行分餐制,逐步改变我们中餐合餐制的传统就餐模式,进一步提升我国餐饮业的经营水平。另一方面,将中餐古老的烹饪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结合,实现中餐烹饪产品的统一化、标准化,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
新闻推荐
东昌府讯为健全完善全区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救助体系,转变传统单一的政府救灾救助模式,构建政府救助、保险保障、社会救...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