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肖会通讯员张超峰报道
本报莘县讯隆冬季节,寒风凛冽,但在莘县大王寨镇西王庄村莘县双利瓜果合作社育苗棚里,却呈现出一幅热闹景象:棚内温暖如春,秧苗满棚,绿意盎然,工人们正忙碌着把一盒盒培育好的秧苗封箱装车。多年来,大王寨镇引进科技兴农机制,开发现代农业,让土地资源释放出最大的经济效益。一个新的岗位——“棚长”也应运而生并迅速走红,在牵引莘县农业走向高端的同时,也带领农民实现了致富梦想。
“7000株羊角脆甜瓜苗装车完毕,可以送走了。”装车现场,一位干练的大爷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边在本子上记录,边指挥着现场的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他叫王学英,是双利合作社的农技师,负责管理这个棚的秧苗培育,大家都喊他“王棚长”。“合作社让我管理这个育苗棚,起初他们乱叫,后来合作社还真当个事,居然任命了,没想到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老了居然当了一回官。”他笑着说。
几年前,大王寨的农户都是自己或者几户合伙育苗,因为天气阴晴雨雪变化,以及育苗土地的温度、湿度的变化,育苗质量和出苗成活时间控制不了,影响到秧苗的最佳栽种时间,从而影响了后期的产量。为了实现合作社经营种植的“五统一”,2014年5月,合作社投资34万元,用无支架纯钢构建造起这个长125米、宽17米,占地3亩的育苗棚,一年育苗约120万株,全部都供应给了附近村庄大棚种植户。在保证了育苗质量的同时,也保证了全镇的蔬菜产量。目前,大王寨镇各种合作社这样的“棚长”就不下几百人,他们在用自己的技术经验育出优质的种苗提高蔬菜质量同时,也实现了农民的致富梦想。
像王学英这样的“棚长”,收入如何?“一个月合作社给我2500元工资,剩下的就是根据出苗数和质量给我技术费。”记者粗略地计算了一下,这个棚每年出苗大约120万株,按这个算起来,光是技术费最少要10万元,王学英成了名副其实的“月薪过万”。怪不得工人们编了句顺口溜,说“莘县棚长能过万,月薪几万不新鲜”。育苗棚采取全天24小时有人看护,温度、湿度都能随时掌握,成活的质量和时间都能掌握,育苗棚接到农户订单,定好取货时间,合作社育苗棚就按照接苗培育,有了合作社的优质种苗和技术,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展了大棚蔬菜种植。“棚长”走红,在印证着莘县农业向高端转变的同时,也让农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新闻推荐
□罗新刚卢士楠报道本报莘县讯为加强农村低保动态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低保操作程序,完善低保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低保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莘县燕塔街道办事处严把“四关”打造...
莘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