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古城镇东红庙村丁章印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原来女儿只能在家照顾起居,通过“邻里互助”护理被解放之后,其女儿现在到聊城销售服装,月收入1500余元……根据记者近期从聊城市扶贫办获得的数据,随着全市全力做好危改贫困户后续服务工作,打造“集中改造+邻里互助+乡村文明+社会和谐”同步提升新模式,按照平均每个村可解放3名劳动力计算,全市6000多个村可解放劳动力近2万名,平均一个劳动力每年可获收入1万元左右,这些“释放”出的劳动力每年可增收2亿元。
贫困户危房改造中的创新思维
在聊城,共精准识别出贫困群众D级危房7923户,改造这些贫困户危房是去年的一项重点工作。然而据调研测算,在聊城农村改建一处40—60平方米的住宅需花费4—6万元,很多贫困户即使能够获得危房改造补助,也无力承担房屋修缮改造自筹资金。
为此,市里统筹整合财政、土地、社会等各方资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切实解决了贫困户危房改造资金筹集难的现实问题。借助上级资金扶持,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及社会各界捐赠、资金缺口财政兜底等方式,采用市、县财政兜底补助的形式,共整合、配套资金2.76亿元,彻底缓解了贫困家庭危房改造资金压力,基本兜底解决了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对象建设资金问题,不让贫困群众拿一分钱就能住进新房。
改造过程中,还在充分尊重贫困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按照“三靠近、九统一”原则,全市推广统一建房、集中供养、邻里互助的新模式。选址时靠近村两委大院、靠近村卫生室、靠近村文体大院,建设时坚持统一布局、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筹资、统一建设、统一配置、统一使用、统一管护、统一服务,不仅为危房改造对象统一购买配置有线电视、衣柜、沙发、床、被褥、茶几、厨具、碳晶取暖器等,贫困户拎包即可入住,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筛选身心健康、责任心强的贫困人员为护理人,对身患疾病、行动不便的贫困群众进行结对帮扶,提供清扫卫生、代买物品、谈话聊天、医疗陪护等服务,及时解决被护理人的生活需求。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保证了新房居住的舒适、便利,满足了贫困户住房需求,政府的“危改房”成了群众的“幸福院”。去年10月底前,全市7923户贫困户危房集中改造高标准全面完成,比市政府工作报告两年完成改造任务的目标提前一年。
住进新房还有了自我发展能力
为贫困户改造危房过程中,还全力做好危改贫困户后续服务工作,打造了“集中改造+邻里互助+乡村文明+社会和谐”同步提升新模式,通过照顾他人或参与集体活动,也使一些具有劳动能力而懒惰甘贫的贫困人员思想上产生重大转变,自食其力、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据介绍,按照平均每个村可解放3名劳动力计算,全市6000多个村可解放劳动力近2万名,平均一个劳动力每年可获收入1万元左右,这些“释放”出的劳动力每年可增收2亿元。
借助贫困户危房集中改造、集中供养的便利条件,在莘县实施的“贫困户邻里互助式护理”模式试点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两个省定贫困村筛选9名身心健康、责任心强的贫困人员为护理人,与27户身患疾病、行动不便的贫困群众,“一对一”或“一对N”结对帮扶,早、中、晚三次见面,及时解决被护理人的生活需求,让被护理人心有所依、病有所防,精神上得到慰藉,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
聊城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共有5万多人,按照莘县邻里互助模式平均每人每年可减少医疗费用支出1000多元,全市每年可减少医疗支出5000多万元。目前,“贫困户邻里互助式护理”模式已在全市所有危房集中改造点进行了全面推广,实现了全覆盖,大大提高了贫困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
新闻推荐
本报讯10月13日,莘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宣教民警走进莘亭伊莘园小学,开展“交通安全进课堂”活动。据悉,这是该县交警部门实施“一校一警”秋季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程的一个剪影。入秋以来,道路交通安全形...
莘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